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大學校園新南向

◎ 薛家明

根據教育部最近新公布「二○一七年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統計」,二○一七年之境外學生人數已達十一萬七九七○,亞洲學生的比例最高,佔八十六.四%。而因為受到去年兩岸關係因素影響,中國短期研修生人數陡降近七千人,故整體而言總人數僅較二○一六年略微上升一.三三%。

在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一年後,我國在東南亞地區的招生情況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從資料中可以觀察到,來自東南亞十國學生總數從二○一六年的二萬九六三四增加到二○一七年三萬五四六○,佔所有境外學生的比例也從廿五.五%增加到卅.一%,與二○一○年的比例相當。而從學生人數最多的前三名來看,馬來西亞學生共計一萬七○七九人,較前一年成長六.四%;人數次之的越南學生共計七三三九人,成長率高達五十三.七%;第三的則是印尼學生六四五三人,成長率亦達廿七.二%。此外,在華語學生人數方面也從二○一六年的一萬九九七○增加到二萬三五三九人。日本、南韓、美國依舊是來台學習華語的大宗,但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學生人數也在快速上升,如:越南二五四一人較前一年成長六十八%;泰國八八四人較前一年成長四十八.五%;菲律賓四○四人較前一年成長卅二%、馬來西亞三三八人較前一年成長廿九.五%,顯示出我國華語文學習在東南亞地區推動的具體成效。

少子化浪潮衝擊我國高等教育系統甚劇,許多私立科技大學更是首當其衝,這也使得公立大學減招的議題在前不久的全國大學校長會議上被提出討論。境外學生近年來確實成為各大學的重要生源,然而在政府新南向政策的導引下,東南亞地區的招生大幅進展的同時,我們需留意有超過五十%的境外學生(未含中國研修生)集中在前十五所大學的現象,這種過於集中化的情形除了會造成國際招生的馬太效應,加重私立科技大學的壓力,也反映出我國的國際招生尚缺乏策略性的分工與全球性的布局,致使所有的大學無論公立或私立、一般大學或科技大學,都一致轉往新南向國家招生,各校除了要與世界各大學競爭外,還要在海外和國內的學校比較,倍加辛苦。

全球的大學都面臨著國際化的挑戰,各國政府紛紛提出高教國際化方針及品質管控機制,並在課程、教學、研究和行政等方面做出調整。隨著來自東南亞國家的學生人數越來越多,我國高等教育勢必將呈現出新的風貌,但整個教育體系及產業是否能加緊腳步以因應日漸國際化的大學校園?以及除了新南向國家以外是否可能有更多對於國際化的想像?都值得我們繼續觀察與努力。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訪問學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