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第三次AI寒冬?

◎ 李友專

人類都嚮往能超越生老病死;希望可以活得很健康、很長久。這在廿一世紀的現在對所有人而言,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我們每天接觸媒體、電影、小說及戲劇,很容易把醫療AI想像成能解決人類所有生老病死難題的萬能機器。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醫學的AI到底進展到哪裡?

從頂級醫學期刊所能看到AI的進展不外乎是:一、比眼科醫師更精確的辨識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影像;二、比皮膚科醫師更精準地辨識黑色素細胞瘤的皮膚鏡影像;三、比病理科醫師更能快速並精確辨識切片中的乳癌淋巴結轉移;四、能運用人類基因及腸內微生物群預測血糖的變化;五、IBM華生(Watson for Oncology)可以協助醫師做癌症治療的精準建議。華生自二○一六年上市後評價兩極,它在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失敗的案例讓一部分人相信這是一個不成熟的產品。殊不知對AI的期望越高,失望自然越高。一如前述的世上最頂尖AI醫療應用,華生的AI醫療應用並非萬能,它原本就非設計來診斷癌症,而是聚焦在七種癌症上做深入且專精的治療建議。它對手術方法及放射治療並無建議的能力,對於復發或轉移的病例也不提供建議。這樣聽起來華生好像一無是處,也不像一般民眾所相信的那麼神奇。但當病例是屬於這七種癌症的病程初期時,華生確實可以提供非常精緻的用藥治療建議(涵蓋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其建議目的不只是確認與目前的治療方式一致,且對於部分的病例也可提供新的治療方向跟想法。在華生的知識庫範圍內,它所知甚詳且不斷「閱讀」最新的文獻來增加精確度及細緻度。所以如果我們問說人工智慧能不能取代優秀的腫瘤科醫師,答案是:當然不能;但是如果問題改為:能不能協助腫瘤科醫師在某些狀況下提供癌症病人更精準的治療方式,那答案應該就是肯定的。

當一個新科技來臨時,人們總會產生過度的期待,設想他會解決我們所有面臨的困難問題,尤其是像「人工智慧」這樣性感的名詞,難免引人遐想,而造成了所謂的Technology Hype(科技炒作)。就AI在醫療的應用這個題目而言,適度的科技炒作確實能促進企業家冒險新創事業的勇氣,甚至於帶入新資金投入,讓全世界前十大公司前仆後繼地投入大量的資金及研究能量;畢竟解決生老病死問題是人類永恆的追尋,也是一門年成長十%以上的巨大產業。但是如果炒作太過頭,則容易造成徹底失望而停止對此科技的研究及投資。對AI研究人員而言,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了,因為AI已經經歷了至少兩次的「AI寒冬」。前兩次的AI寒冬正是由於炒作過頭,承諾了許多無法達成的目標,包括日本提出所謂的第五代電腦,最後也是無疾而終。

這次的AI興起,會不會發生第三次AI寒冬呢?當我們分析過去兩次AI寒冬發生的原因時會發覺,如果我們能夠掌握確切的發展目標,不要過度期望,設定特定領域之早收清單,以目前的硬體速度跟軟體的成熟性,筆者認為再發生第三次AI寒冬的機會應該不大。也就是說,人類終於能夠開始品嘗AI發展帶來的甜美果實。

(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