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鬆綁三大法 經濟自然好

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出席「二○一八投資台灣高峰論壇」時表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展經濟,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鼓勵投資,因投資不足就會失去經濟成長動能,也不利薪資提升。國發會主委陳美伶也在同一場合表示,上任後積極拜會外商與本土企業,發現企業界抱怨最多的投資障礙來自法規面,尤其是政府採購法、環評法及勞基法三大法,政府須加以修正與檢討,才能有效帶動投資。

小英執政至今,一直陷在改革與反改革拉扯的泥淖中難以脫身,造成施政備受掣肘,無法發揮卓著績效。新的一年,眾多改革大抵告了一段落,諸如年金改革、促進轉型正義、不當黨產、二修勞基法、水利會改制等,皆屬重要的結構性改革,雖因溝通宣導不足,執行欠缺細膩,與決斷力不堅定,致而改革以打折妥協作收,但無論如何,該做的基礎改革總算都上路了。如今小英應該迅速脫離被圍困的悲境,開闢新局。其實,小英的新局可由兩方面著手︰其一,改革必須更加堅定,充滿前瞻視野,例如解決刻不容緩、已形成國安危機的少子化與高齡化議題,以及由此衍生的教育、移民等問題,必須打破陳規舊範,台灣始有結構性翻轉的契機。其二,拚經濟應脫離口水與作文層次,官民全面動起來,以之做為小英未完任期的優先施政;而拚經濟最重要的是實作,並非漂亮口號,只有真正推動法令的修訂,以及到產業最前線了解業界需求,例如行政院到地方開五缺座談會,再加以政策配合,排除投資障礙,台灣過多資金才會停止外流,留在台灣,成為投資的活水。

總結台灣過去拚經濟的經驗,成功的幾大要素︰人才、資金、技術、管理與法規政策樣樣俱足,使得資源缺乏的台灣締造輝煌的經濟成就,並留下豐厚老本一直撐到現在。近年資金、人員與技術隨著廠商登陸而大量流向中國,助長了中國經濟的成長。但是,台灣資金依舊過剩,過度儲蓄仍然創新高,高科技人才充斥,甚至成為中企挖角的獵物;技術方面雖不到獨創性層次,但掌握了部分關鍵性因素,產業供應鏈的完整可迅速建構完成。

因此台灣投資不足,經濟陷入瓶頸,癥結恐怕不在資金、人才與技術的缺乏,而是法規政策面的羈絆;也就是現行制度法規無法與時俱進,配合產業的發展與創新。這些缺失的改進,就跟年金等社會面改革一樣,雖然艱難,但若未打通經脈血路,產業與經濟的運轉就難以舒暢通順。

在法規制度變革方面,台灣法律架構之所以被認為防弊重於興利,癥結在於公務員長期以來對法規的管制與防弊心態未改。尤其,「正面表列」使公務員心態逐漸變成「條文沒有說可以,就不敢做」,因此陳美伶表示,未來法律規範應從正面表列轉為負面表列,國發會的立場就是「法律沒有禁止的都可以做」!這是正確的態度,也點出問題的癥結。由此看來,台灣投資低迷乃是政府僵化與防弊的心態所致,治本之道,也就是勞基法修正時所落實的「彈性與鬆綁」。誠然,鬆綁與彈性,最容易淪為圖利特定產業與財團之譏,也必然引起網路酸民的批判,處理稍有不慎,可能又引發勞基法修正的風暴,期許執政者發揮承擔的勇氣,勇於說明,敢於決斷,法規的修訂方有可能完成。

勞基法、採購法、環評法,雖然不能說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三大害,但也是大石頭;加上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人們開始重視生活品質與環境,於是法律加上觀念的改變,就像天羅地網框住台灣的發展。目前,只要法律未有正面表列,或者出現抗爭,儘管新創事務有益於國計民生,官員仍不敢有所作為,於是一切停擺,台灣彷彿被凍結在時光隧道裡。其實,在自由經濟體系,經濟發展主要靠市場機制,民間自會尋找最好的出路,官方最好不要強行介入。但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卻必須由官方排除障礙,鋪陳完備,這才是政府的責任。拚經濟已是全台灣的顯學,政府不應再空口說白話,把法規制度的鬆綁列為重點,打好發展經濟的地基,台灣經濟自然會有亮眼表現。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