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習核心 安鄰變擾鄰

◎ 楊宗鑫

近日中國周邊情勢頗不平靜:中印邊界衝突、迫使越南停止開發南海油氣、北韓核武問題。訴求與周邊國家共存共榮的「一帶一路」外交政策,在經濟利益落實前,便先衝擊了區域安全情勢。

在「一帶一路」提出前,中國的周邊外交政策,係在胡錦濤時期所揭櫫的「睦鄰外交」。當時中國為了避免因經濟快速發展,引起周邊國家對於「中國威脅論」、「新朝貢體系」的恐慌,喊出標榜「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睦鄰外交」,具體內涵包括政治領域的「睦鄰」、軍事領域的「安鄰」、經濟領域的「富鄰」。

「一帶一路」提出後,儘管並未拋棄睦鄰外交,但明顯特別訴求於經濟上的「富鄰」,政治上的「睦鄰」退居次要,軍事上的「安鄰」更被拋諸腦後。以衝突處理模式來說,前幾年中國在與日本進行東海油氣田劃界、與東協各國談及南海爭議時,均秉持「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原則,認為即使雙邊存在認知差距,亦無礙正常交往;這與今日面對衝突時,堅持己見、甚至不惜兵戎相向的態勢,不可同日而語。

這樣的轉變,可從兩層面理解。就國家實力而言,胡錦濤當政時,認為中國的力量尚不足稱霸,因此奉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習近平上任後,逐漸拉近了與美國的權力對比,且在國內民族主義高漲下,逐漸邁入「有所作為」。

江澤民、胡錦濤時期,都是以「集體領導」的方式進行決策;習近平接班後,以打貪為名迅速掃除政敵,鞏固了以個人為核心的領導地位。儘管如此,面對隨時可能伺機而動的異議派,有必要在國際事務立威,以換取民眾支持。

共產主義的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因素決定了一切。在此思維下,中國的周邊外交,逐漸走向偏重於經濟層面的「一帶一路」,然而,未能同步重視「安鄰」的結果,勢必將使得睦鄰政策產生內在矛盾。

(作者為公務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