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談》外雙溪婆婆橋的故事

大年初四,朋友到台北市外雙溪走春。

穿過故宮博物院對面巷子的盡頭,迎面是一座水泥橋,橋頭刻著「婆婆橋」。

「這橋原本是破舊的無名木橋」,朋友說,半個世紀以前,每逢夏天,父母常帶著四個小兄妹,從三重搭公車來此戲水消暑,摸魚抓蝦,然後上岸過橋。

木橋老舊,木色深黑,木板稀稀落落,低頭可見溪水湍流,四個小蘿蔔頭常須跨大腳步,才能跨過坑坑洞洞。

過橋左轉,沿登山步道拾級而上,盡頭是一顆巨石,刻著「小洞天」三個大字,旁邊是外公興建的「三修宮」,林蔭蔽日,清風送爽,蟬鳴喧天,如雷貫耳。

朋友說,外公和外婆在大稻埕經營旅館和照相館,才廿多歲的「阿瘦皮鞋」第一代老闆,就在旅館的騎樓擺攤修鞋,兼賣打火機油,常來借廁所。

一九六三年,外婆病逝,享壽六十二歲,外公將她安葬三修宮下方,在步道旁為她立碑,刻著「李珠略傳」記載生平,背面是「淑德垂芬」。

那座斑駁的木橋,外公重建為水泥橋,命名「婆婆橋」來紀念外婆。

朋友初四走春回來說,他重遊舊地,才知那裡已被市府規劃為「婆婆橋登山步道」,橋旁還立有告示牌說明「婆婆橋的故事」。

故事卻是竹篙湊菜刀,說是有位孝子急於返家探望久病老母,冒險涉溪卻被淹死,孝心感動當地一位婆婆,她發願築橋,年輕人受她感召而加入,終於建成木橋,往來無須涉險,眾人感念,遂以「婆婆」稱呼此橋,後來改建水泥橋便刻名為「婆婆橋」。

朋友說,虛擬的「婆婆橋的故事」被人耳熟能詳,連他上網搜尋到的也是這個版本,真實的故事反而不為人知,他的兒子憤憤不平,朋友卻一笑置之。

朋友說,現在是網路世界,人們只想聽他們想聽的故事,真相是什麼反而不重要,而虛構的故事往往比真實更淒美,如果故事能讓當地增添傳奇,讓遊客樂道,讓人心遷善,讓地方招來商機,那就維持這樣子吧。(莊榮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