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東台灣文化悲歌

◎ 蘇雅婷

台東各個農會打造的花海景觀中,有一處十分特別的景點,就是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景觀花園打造的紅藜田園,可以提供打卡拍照,讓逛博物館有一個全新的體驗。然而在一個國家經費花費高昂的景觀花園欣賞紅藜,是不是讓人覺得欣喜卻又有點怪怪的?

而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眾多政府單位中,本該有更高的文化敏感度,補正過去觀光局和農會淺碟的文化論述之不足,彰顯以原住民族為主體的紅藜文化及產業建構。遺憾的是,消費行為被奉為圭臬,紅藜被切割為高營養、高經濟價值的「文化碎片」,華麗歌舞服裝與祭祀變成精緻的文化包裝,史前館以文化地景之名的「紅藜紅了」,不僅沒讓紅藜文化抓回以部落為主體,趨炎於淺碟觀光的花海意象,更是本末倒置。放棄專業的博物館優勢,破壞原有文化地景設計,辦理耗能、耗成本的活動,追求花海紅地毯的參觀人次。實在令人感嘆這個以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研究與文物典藏保存為專責的博物館到底怎麼了?

史前館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為什麼不好好發展應盡的文化事業,史前館南科分館籌建進度嚴重落後,二○一六年保留預算高達七億元不積極處理;國定卑南遺址二期計畫延宕多年,遲至計畫截止最後半年辦理發包,用行政手段保留長久不執行的經費預算,只辦一些附加價值的業務,掩蓋怠惰職守的事實。而最後只能提供土地種紅藜,這幾年來史前館的墮落、荒腔走板,蔡政府就任後仍不聞不問,花東地區唯一的國立博物館淪落至此,這也是東台灣文化發展的悲歌!

(作者為台東文化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