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中客不來,台灣人就非去中國不可?

救經濟的方便法門是貨幣政策,因為印鈔票與灑錢的效果最直接快速,人民最容易有感。財政政策也可見效,不過各國舉債普遍偏高,擴大財政支出也有局限性。最艱難的是結構性改革,卻能真正改善體質,使經濟躍升到另一個境界。從馬政府時期全面傾中後,產業的轉型創新陷入瓶頸,仍舊維持技術門檻低、微利的代工模式,失去了向工業4.0進階、邁向分享經濟的契機。因此,吾人一再點出台灣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乃是被舊的結構與規範纏繞而無法掙脫的困境,是以此番要救起台灣經濟,必須推動結構性改革,才能強化經濟動能,超脫當前的窘局。

然而,企業習於坐享中國低廉勞動成本多年,早已失去創新的雄心大志,要拋棄安逸的舒適圈,尋回開創打拚的精神,談何容易?尤其,陷入傾中魔咒的不僅是傳產製造業、科技業,觀光業也在馬政府吸引中國觀光客救經濟的政策下,掉入中國的牢籠,以致中客竟成為中國威逼小英承認「九二共識」的籌碼。而新政府上台三個月,就有旅行社倒閉,飯店出售,夜市消費人潮減少,以及鳳梨酥產值減少四、五十億元之奇怪傳言,且觀光相關行業也要走上街頭抗議,成為近日台灣社會諸多亂象之一。

由此可見,產業的轉型已不再只是製造業,必須將服務業納入調整規劃。而小英執政以來喊得震天價響的五大創新產業,如以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為主的綠能科技、以國艦國造為主的國防工業自主化、以自動化為核心的智慧機械、以網路及分享經濟為主的亞洲矽谷、以關照全民健康醫療及尋求最大市場利基的生技醫藥,自然是值得努力的目標,但當前急迫的議題之一,則為觀光業的振興與調整。

我國海外生產比逾半,而且絕大多數在中國,同樣地,去年來台觀光客人數一千零四萬多人次,中客為四百一十八萬多人次、佔四成,造成我觀光業高度依賴中國,遂與製造業同樣淪為中國以商逼政的利器。這個議題可從這些角度分析︰首先,爭取中客來台的目標並沒有錯,但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是,中客來台並不是純然觀光,係具有特定目的,因此讓這種穩定性不足,且為中國官方操控的旅客佔了我國觀光客的四成,不得不說已成為隱形的國安危機了。由中國在新政府上台後祭出限縮中客的威脅,而國內業者也大唱哭調,裡外呼應,充分印證中國觀光客是政治型旅客,隨時可以在中南海一聲令下消失,並不值得爭取,故而此次觀光業危機,若是新政府因應得宜,便可從此擺脫對中客不切實際的幻想,反而是台灣觀光業興起的契機。

再者,中國觀光客儘管年來四百萬人次,但能夠成為政治籌碼,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怪事。馬政府時期的思維是中客來台能夠救台灣經濟,以此推論台灣人一年赴中國觀光也達三百四十萬人次,加上赴香港觀光的二百萬人次,不是也在救中國經濟嗎?其實,在觀光戰場上彼此籌碼相當,中國可以限縮中客不來,難道台灣人就非去中國觀光不可?世界這麼多國家,要論流行時尚、商品品質、現代化建設、文明、風景、歷史、古蹟,到處都有驚奇,實在找不出必須去中國觀光的理由。尤其,當自己的國家受人欺壓至此,到那邊旅遊真的會心安理得?會快樂嗎?或許有人會質疑觀光不必添加政治因素,正常國家當然不會這麼做,但是,如果具有敵意的國家用政治操作觀光,國人也應該體諒國家的處境幫幫台灣吧!不去中國觀光,至少在中國苦苦相逼時,改去別的國家觀光或在國內消費,也等於在幫助自己的國家。

總之,新政府要推動產業轉型,絕不能忽略觀光業這一塊。事實上,台灣這個島國風景美麗、自然生態豐富,人民和善,治安良好,眾多外島適合游泳、潛水、出海觀光、休息充電、享用美味海產,更擁有世界級美景,只要政府好好規劃,改善交通、觀光設施,強化國際宣傳,必然可以吸引全球觀光客,何必單戀中客,落得看人臉色的卑微境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