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超A評論》深藏在日本人心中的「香蕉」記憶:東京香蕉蛋糕(Tokyo Banana)的誕生

「香蕉」在今日已成為日本集體歷史記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東京香蕉蛋糕」則是集各種香蕉情懷於一身的最佳代表。日本香蕉蛋糕裡或許只有香蕉味的香料,但對於日本的消費市場來說,「香蕉」儼然已是一個充滿懷舊的「符碼」,連結著各個世代日本人的記憶與味蕾,亦使「有形」的香蕉相關商品持續熱賣。

金想容/東海大學日本語言文化學系助理教授

造訪過東京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東京車站﹑機場裡的禮品販售區,絕對看得到「東京ばな奈Tokyo Banana (東京香蕉蛋糕)」的身影,而且往往被擺在商店裡最顯眼的位置。這個以「香蕉」做為主題的甜點,已經連續近10年以上蟬聯「東京最佳伴手禮排行榜」的冠軍寶座,只要外地人來到了東京,回家時手上一定少不了一盒「代表東京」的Tokyo Banana,以證明自己到此一遊。又因為Tokyo Banana精巧可愛的包裝與造型十分吸睛,同時勇於跨界合作讓商品不斷推陳出新,不僅吸引日本國內的消費者,更觸發了外國觀光客的購買熱潮。近幾年甚至有網站提供「代購Tokyo Banana」的服務,搶手的程度可見一斑。但是實際上,東京既不產香蕉,而今天「吃香蕉」這件事在日本也極為稀鬆平常。

為何日本企業會選擇以「香蕉」(或香蕉口味)來代表東京?就讓我們先從這家公司的成立談起。

東京香蕉蛋糕不但口味多樣,還推出許多跨界合體商品,使商品持續熱賣。上:蜂蜜香蕉蛋糕/下:楓糖香蕉長崎蛋糕。圖片轉載官網。)

從高級西式甜點到平民化伴手禮

日本「GRAPESTONE公司(株式会社グレープストーン)」成立於1978年,販賣自家咖啡﹑紅茶﹑進口高級餐具﹑廚房用品等,同時也販售法國傳統點心﹑巧克力﹑糖畫(飴細工)等高單價甜品。1979年,在東京銀座開設日本第一家甜點專賣餐廳「銀座葡萄樹(銀座ぶどうの木)」;1985年則進駐百貨公司美食區,設立西式甜點專賣店「銀葡萄(銀のぶどう)」,專賣法式餅乾。而以上這兩個據點在不久後,都成為東京必排隊的人氣店家。

當時的東京國際機場(羽田機場)正策劃開闢一個新型的伴手禮專賣空間,於是也邀請了「GRAPESTONE公司」來開設攤位。但該公司認為自家商品的定位為「高級西式甜點」,並不適合在人聲嘈雜的機場當作一般「土產」來販賣,起初打算回絕機場設點的邀約。

一個經典商品的出現,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這個時間點便恰好成為重要的轉捩點。

首先,我們不能忽略當時日本社會劇烈轉變所帶來的影響。90年代初期,正值日本泡沫經濟開始走向破滅的時期,接著日本經濟便出現長達十年的衰退,更被稱為「失落的十年」。其次,GRAPESTONE公司原本只以價格較昂貴的「洋菓子(西式點心)」為主力商品,作為高端客層的饋贈用高級禮品。事實上,該公司在泡沫經濟破滅,景氣急速衰退之初,也認為此時必須思考新商品的可能性。有別於較難以親近的高級西式甜點,若是男女老少不分年齡﹑性別,大家每天都能吃到的﹑平易近人又受歡迎的點心,又能在幾乎是客源保證的機場販售,或許能面對激烈的商戰競爭,在不景氣的環境下殺出一條路。

就這麼剛好,當時該公司裡的另一團隊,正巧在嘗試研發「香蕉口味」的新商品。為何選擇「香蕉口味」?因為香蕉的味道對日本人來說,正是最廣為人知水果的,也是「對任何世代都存在著懷念與熟悉感」的味道。於是企劃小組靈機一動,把「香蕉」連結「東京」,企圖重新創造一個「只屬於東京」的「機場伴手禮」,這就是日後Tokyo Banana的起點。

為了讓在機場匆忙挑選伴手禮的消費者能一目瞭然,商品名稱就直截了當地結合「東京的點心」與「香蕉口味的點心」,命名為「東京香蕉(東京ばな奈)」。值得一提的是,商品名稱裡的「香蕉」一詞並非使用一般片假名的「バナナ」,而是混合了平假名及日文漢字的「ばな奈」。雖然發音都相同,但「ばな奈」看起來就多了幾分「日本味」,而且看起來很像是女孩的名字,更加強商品的親近感與熟悉度。

1991年11月,東京香蕉蛋糕正式上市,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販售標語是「充滿懷舊情懷的新時代東京伴手禮」,而第一代商品包裝上,也印有「東京新臉孔香蕉女孩」的圖像,似乎呼應著商品名稱的意象。1992﹑1993年分別於羽田機場﹑東京車站展開販售,而至今日已成為東京的代表性商品。

1991年推出時的報紙廣告。(圖片由株式會社GRAPESTONE提供)

東京香蛋糕第一代包裝,使用女孩人臉圖像。(圖片由株式會社GRAPESTONE提供)

日本人的百年「香蕉情懷」

為什麼香蕉對日本人來說會是「懷念的味道」?這便要從台灣香蕉在日本的歷史說起。

日本人一直對「南洋」與「熱帶」有一種莫名憧憬,殖民台灣之後,開始在台灣以「經濟作物」栽種香蕉,1903年開始正式銷往日本。當時的報紙還報導了日本明治天皇最喜愛的水果就是香蕉,前幾任台灣總督也都留下了進獻「台灣上等香蕉」給天皇的紀錄。因此香蕉一開始便是十分高貴、且階級性強的水果。在昭和初期的報紙或婦女雜誌中,出現了許多如香蕉冰淇淋﹑香蕉卡式達醬﹑各類香蕉沙拉…等等的食譜,因此香蕉可說是被當一種作西洋料理的食材來使用。甚至還有女性雜誌特別刊登吃香蕉的禮儀,強調女性們一定要拿著刀叉將香蕉切片吃,才算「文明」、「優雅」的正確吃法。另外,香蕉的營養價值也隨著營養學的普及而一再被商人強調。因此香蕉又被賦予了「現代性」﹑「文明開化」的意義。

此時的日本正努力向西方看齊,因此模仿西洋的香蕉料理,食用禮儀等,都是日本學習晉身為「帝國」的具體實踐。而「色香味俱全」的台灣香蕉,正好最適合被當作日本帝國擴張的果實。昭和初期,香蕉依然是昂貴的奢侈品,但台灣香蕉產量在1937年達到第一次高峰,價格也曾一度跟著下跌,日本一般民眾終於有較多機會能品嘗到富有熱帶氣味又令人憧憬的香蕉。

1938年出版的女性雜誌。說明香蕉食用禮儀時,強調女性必須像吃西餐一樣切片,用手直接剝皮吃香蕉十分不雅。(圖片引用自〔少女俱樂部〕昭和14年一月號)

1929年東京的高級水果店「千疋屋」於銀座百貨公司開設的攤位。香蕉被視為主力商品,與哈密瓜一起陳列在攤位中央。(圖片由株式會社千疋屋提供。)

但好景不常,戰爭爆發後,香蕉的栽種與運送均受到嚴重影響,除了少數軍用及配給外,市場上幾乎看不到新鮮香蕉的蹤影。於是有台灣商人將香蕉曬乾,製成便於保存的「乾燥香蕉」銷往日本。雖然看起來又黑又不起眼,但乾燥香蕉濃郁的酸甜滋味,在這段期間滿足了當時許多日本人想吃香蕉的渴望。戰爭剛結束的幾年,香蕉大多被美軍控管,日本民眾大概只能從黑市買到香蕉。而到了戰後的50年代,東京是第一個恢復台灣香蕉進口的城市,因為民眾們早已引頸期盼,當時還在新橋車站前舉辦了盛大的慶祝儀式。雖然當時日本人心之所向的台灣香蕉終於「回歸」,但起初的10年因為量少價格昂貴,在戰後最常被當作珍貴的探病禮物,更被稱作「黃色鑽石」。

乾燥香蕉。(圖片由讀賣新聞提供。)

1951年戰後東京正式恢復進口台灣香蕉時的報導,文中形容孩子們看到香蕉便滿臉笑容。(圖片由讀賣新聞提供。)

也因為戰後日本對於香蕉的需求有增無減,直到1967年,台灣香蕉的產量又達第二次高峰,也讓台灣成為了「香蕉王國」。縱使70年代以後,受到香蕉貿易自由化、大規模栽種香蕉的跨國企業出現的影響,台灣香蕉產量不足與多颱氣候造成質量的不穩定,使其漸漸失去競爭力,進口量逐年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量穩定價格低廉的厄瓜多及菲律賓香蕉。儘管目前台灣香蕉在日本的市占率不到1%。但卻陪伴著日本人經歷了戰前的帝國榮耀時期、戰後復興、以及高度經濟成長期。這些對於日本的成人世代來說,是羨慕憧憬的對象,也是代表各個時期日本人共同的美好回憶。戰後的日本電影、小說,甚至動畫、連續劇當中,只要是描繪「昭和懷舊」的情節,必定會出現香蕉的身影。而對於現代的孩子來說,香蕉則是時常出現在營養午餐、家裡的餐桌,隨時隨地都在身旁的熟悉味道,快樂點心的味道。於是這長達百年來的「香蕉消費史」,堆疊出了日本人對香蕉的鄉愁。

東京香蕉蛋糕的原點竟是「台灣香蕉」!

筆者在二年前曾對該公司做了相關的採訪,沒想到得到了令人意外的回應:

「敝公司是以『香蕉的鄉愁』為出發點,開發了東京香蕉蛋糕。以前小時候很珍貴,好不容易才吃到的,那種香蕉的美味、懷念。因此東京人共同的味道,我們認為,那就是香蕉。而當時日本的成人世代所懷念著的香蕉印象,其實也正是臺灣香蕉。敝公司對於商品的風味所追求的是「存在於每個人回憶中的香蕉味道」。在1950年代之前的日本,香蕉還是「高級品」的年代裡,只要提到日本人所吃的香蕉,就是台灣香蕉。因此當時本商品的企劃者所懷念的記憶中香蕉的味道,也是台灣香蕉的味道。」

從以上的回答中,可明顯看出此商品的誕生,其實與日本人對臺灣香蕉所懷抱的特殊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香蕉」在今日已成為日本集體歷史記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東京香蕉蛋糕」則是集各種香蕉情懷於一身的最佳代表。日本香蕉蛋糕裡或許只有香蕉味的香料,但對於日本的消費市場來說,「香蕉」儼然已是一個充滿懷舊的「符碼」,連結著各個世代日本人的記憶與味蕾,亦使「有形」的香蕉相關商品持續熱賣。

當來自台灣的觀光客,準備購買東京香蕉蛋糕來當作回國伴手禮的同時,若能感受到手裡拿的這一盒精巧甜點的背後,竟然深藏著一百多年來,日本與台灣香蕉之間複雜又深刻的情感糾葛,或許會別有一番體會吧!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