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雀
看過電影《揮灑烈愛》(Frida)的朋友,對墨西哥畫家芙麗達.卡蘿(Frida Kahlo, 1907-1954)應該不陌生。談到卡蘿的畫,不得不從床談起。
卡蘿的畫作:The Dream (The Bed), 1940 (http://www.fridakahlo.org/)
床對人類而言,不可或缺,是生老病死時必須躺臥的方寸世界,而床笫又指男女房中之事,人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在床上度過。床對卡蘿而言,應該比一般人更具意義:那是她休養的避難之處、是她創作的神聖空間,簡言之,是她的一切,也是她的世界。
床對卡蘿而言,是她休養的避難之處、是她創作的神聖空間,簡言之,是她的一切,也是她的世界。(http://painterskeys.com/)
她的世界是宏觀的,少女時代即明白墨西哥大革命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意義。現代墨西哥走過獨裁統治、強鄰壓境、階級對峙等國難,終究在1910年爆發農民起義,進而演變成全國性大革命,國家認同與本土文化隨著戰火徐徐淬鍊,為國家奠定嶄新基石,並在基石上鏤刻民族意識。於是,卡蘿將自己的出生年由1907改為1910年,象徵與現代墨西哥一起誕生。卡蘿六歲時染上小兒麻痺症,造成右腳發育不良,十八歲時發生車禍,導致身體嚴重受傷。乖舛的人生與多事的墨西哥頗有巧合,因此,當她爾後將己身的痛楚轉成畫作時,也勾勒出墨西哥的歷史。
1925年九月十七日,墨西哥城發生了電車與巴士相撞的重大車禍,卡蘿正巧搭乘那班事故巴士,在強烈撞擊下她身上多處骨折,並遭一根鐵桿刺穿。花樣年華的她,從胸部以下至腰椎被打上石膏,無法移動,只能僵躺在床上、幽禁在房間中。為了排解她在病榻上的寂寞,家人墊高她的頭部,在床前斜立畫架,並於床的上方掛上一面鏡子,好讓卡蘿望著鏡子裡的容顏,展開「自我」世界的探索旅程。調色盤彷彿太初,任由卡蘿翫味各種顏料,賦予新生,彩繪出一幅幅的自畫像。
卡蘿自畫像:Roots(http://www.fridakahlo.org/)
左:卡蘿於她的臥房,右:卡蘿與她的畫作。(The Gisèle Freund Photographs, published byAbrams)
與死神擦身而過的意外徹底改變了卡蘿的人生,在往後二十九年的歲月裡,得因車禍留下的殘傷,而不斷接受手術治療,那種撕裂、剖開、縫合、結痂的痛苦輪迴,惟有當事人才能感受得到。卡蘿曾說過,兩次意外折磨她一生,一次是車禍,另一次是里維拉(Diego Rivera, 1886-1957);換言之,第一次是肉體折磨,第二次是精神打擊。她與里維拉於1929年結縭,里維拉的背叛彷彿利刃,劃傷她孤寂的靈魂,以致兩人於1939年離婚,雖然再度於1940年復合,仍舊同床異夢。
卡蘿與里維拉(右)於1929年結縭,里維拉的背叛彷彿利刃,劃傷她孤寂的靈魂,以致兩人於1939年離婚,雖然再度於1940年復合,仍舊同床異夢。(維基共享)
她從他人身上找尋溫柔的慰藉,托洛斯基(Leon Trotsky, 1879-1940)、姆拉伊(Nickolas Muray, 1892-1965),甚至莫多蒂(Tina Modotti, 1896-1942)、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 1887-1986)等女藝術家,都曾與她傳出緋聞。
當生命走入尾聲之際,她在日記寫下:「我已四分五裂。」
然而,嬌小孱弱的身軀掀起狂飆,藉作畫舒緩椎心蝕骨之痛,以自畫像縷述華麗與哀戚的真實人生,闡釋堅韌生命力與自我解放思潮,並建構出現實與幻想的藝術風格。誠如超現實主義大師布勒東(André Breton, 1896-1966)所言,卡蘿的作品係「綁著蝴蝶結的炸彈」。翻閱卡蘿的畫冊,有數幅作品與床有關,但床絕非布景,畫中人或坐、或臥,隨著畫作所呈現的意境,床儼然聖殿,也宛如煉獄。1953年四月十四日,卡蘿個人在墨西哥城的首次畫展開幕,雖然健康惡化無法下床,但卡蘿不願錯過開幕典禮,而派人將自己的床鋪先送至展覽廳,好讓她可以躺在床上,接待出席盛會的賓客。
1954年卡蘿辭世後,里維拉將她的寓所藍屋改為博物館,供民眾參觀卡蘿的居家生活。(圖:Peter Andersen,wikimedia)
1954年七月十三日,卡蘿辭世。之後,里維拉將她的寓所藍屋(Casa Azul)改為博物館,供民眾參觀卡蘿的居家生活,藉屋內擺設憑弔這位奇女子,尤其那張陪她到生命盡頭的床,看似極為普通,卻顯露她的與眾不同,床上鋪著白色刺繡床罩,上面仍擺著用過的石膏胸衣,床前則掛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毛澤東五人的照片。
床是卡蘿的世界,透過鏡子看到自我,也反射出己身在歷史洪流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