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林濁水觀點》版圖綠大於藍的時代正式開始

國民黨東山再起到底有沒有機會?洪永泰教授認為這次藍轉綠幅度非常小,再加上藍營民眾大量棄投,變動更是小,只要民進黨做不好,國民黨就有機會。但若以年齡層差異的現象做基礎,就會發現政治版圖藍綠是不可能固定下來的,不可能不由藍轉綠的。儘管變化微小緩慢,但對於國民黨來說,比一次性的巨變更可怕的,正是不可逆的長期趨勢。

林濁水

藍營敗到朱、宋兩人加起來總統選票竟只有539萬票,比蔡一個人689萬票足足少了150萬票,立委更慘,國親兩黨合計只剩39席,幾乎只有民進黨加時代力量73席的一半。普遍的説法是:台灣藍綠政治版圖藍大於綠的時代已經結束,此後就是綠大於藍的時代了。

不過台灣政黨政治版圖理論的創始人洪永泰教授説:不,台灣2016選舉和2012相比,綠只有「微小」的成長,而藍色版圖只是暫時隱藏並未消失,只要好好經營,東山再起並不是沒有機會。剛當選的徐永明也認為國民黨仍然可以東山再起。

藍營此次選舉大敗,未來是否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資料照,記者張嘉明攝)

由於單一選區追究政治責任的效應非常劇烈,徐永明說,這制度使民進黨在2008年選到剩27席,這次使國民黨剩下35席,民進黨如果做不好在單一選區的效應之下,幾年後被國民黨打垮的機會並不是沒有。

洪永泰的論點實在和我們的直覺相差太遠了,他得到這一個結論,依據的是一套非常複雜的計算方式,現在且把他簡化以後推算如下:

藍:

2012年:馬689萬+宋37萬=726萬

2016年:朱381萬+宋158萬=539萬

2016-2012年 流失:726萬-539萬=185萬

綠:

2012年:609萬

2016年:689萬

2016-2012年 增加:689萬-609萬=80萬

但是,2016年比2012年的選民數增加了70萬人。洪永泰估計其中有50萬人票投給蔡英文,因此上次投給藍的選民估計只有30萬人轉投蔡英文,而有約150萬人不肯投票,他們只是成為「暫時隱藏」的選民,所以藍板塊並没有消失。30萬只佔這次投票人口的2.6%。

又據tvbs調查,這次投票的人中約有4%,50萬人是受到周子瑜事件才出來投票的,這50萬應該都是投給蔡英文的,這些人理應屬淺藍淺綠或中間選民,假設藍綠各半,那麼若沒有周子瑜事件衝擊,綠增加30萬由藍轉綠的,再扣掉50萬/2=25萬,由藍轉綠的將只剩5萬,若此,藍綠版圖幾乎毫無位移現象。

經過洪永泰這一番令人難以反駁的冷冷數字分析,實在冰冷得令人嚇到了。但是台灣這20多年來難道藍綠版圖只有像洪教授說的,在李登輝總統帶走藍組台聯黨時80萬民眾造成約5%小幅的板塊變動,形成藍55%,綠45%以後就一直固定不變嗎?

如果回顧25 年來立委藍綠得票率變動,我們將無法接受洪教授的結論。

國會「區域」選舉藍綠得票率(不包括不分區)。(圖:作者提供)

從上圖,我們看到的是藍綠立委的得票率之比,在1990年代平均差高達23·91%,2000~10年代縮小到平均9·03%。勉強符合洪永泰教授說的「雙方差距過去是60%比40%」,而2010年後縮小到55%比45%。但是2012年差距已經縮小到不到5%了,這一次則是綠倒贏8.1%,兩次平均是-3.27%。應該是一個新的板塊結構浮現才對。此其一。

其次,在2008年之後雙方差距是在選舉中逐次縮小,藍綠兩條線從分開逐漸走向閉鎖,終於在今年出現黃金交叉。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同意洪教授說的,這次由藍轉綠幅度非常小。如果考慮到藍營民眾驚人的大量棄投事實,這次由藍轉綠的民眾甚至可能是在歷次變動中最小的一次之一。但是我們從圖一也將得到一個明顯的走勢:

台灣的選舉藍綠板塊基本上呈現逐次小幅綠增藍減變動的趨勢,然後再累積成大量變動的現象,直到出現如今的黃金交叉

洪教授說,首投族和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等等是有作用,在原本的反國民黨族群之外,貢獻了一些綠色板塊的微幅成長。這一點,他有數據作基礎,我們不得不同意,但也許我們更應注意的是,在沒有這類事件發生時,藍消綠長仍然成為趨勢-雖然幅度很小。

首投族和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在原本的反國民黨族群之外,貢獻了一些綠色板塊的微幅成長。但也許我們更應注意,在沒有這類事件發生時,藍消綠長仍然成為趨勢。(資料照,記者王藝菘攝)

於是我們要進一步問,這次不出來投票的藍營民眾,下次就會像洪教授說的一樣出來投票嗎?

恐怕大有問題。洪教授在推論中提到了2016年比2012年多了約70萬選民。但是沒有注意到2016年其實質內涵是增加了約130萬首投族,又減少了約55萬資深國民。tvbs調查,這次選舉,蔡英文在60歲以上的選民中得到的支持度在各年齡層中最低,只有42%,但是隨著年齡的降低,她的支持度隨著上升,到了20~29歲,她的支持度已經高達76%。

以這樣的年齡層差異的現象做基礎,台灣將會每4年增加130萬高度傾綠的民眾,又減少55萬傾藍民眾,政治版圖藍綠是不可能固定下來的,是不可能不由藍轉綠的。這應該就是圖一出現的結構的基礎。

棄投的藍民眾往往不會回籠,王業立教授還提了一些結構性的原因,他說,「國民黨過去維繫穩定政黨板塊,下列幾項基層組織動員體系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地方派系、地方黨部、軍公教系統、眷村票、客家票。但如今,國民黨與地方派系間在過去威權時代存在的恩侍關係早已瓦解,而地方派系本身的人際關係動員網絡也漸趨式微。

除王業立教授說的之外,一個長期對選舉發生作用的趨勢當然還有「統消獨長的民眾認同變遷」。

由於這些因素發揮效應都是既緩慢,又不可逆轉的,所以洪教授說的沒錯,這次綠色板塊只有微幅成長,算不上「巨變」。但是對於國民黨來說,比一次性的巨變更可怕的,正是不可逆的長期趨勢。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