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國際聚焦》翁山蘇姬的中國行-戰略利益vs民主價值

當國家的戰略利益遇上民主人權價值,孰輕孰重?

劉世忠

全球首強美國總統歐巴馬、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這三個人有什麼共同特色?他們都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而美國、緬甸與中國的三邊關係自從2011年以來出現微妙轉變,也讓翁山蘇姬上週首度應邀訪問北京,並且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和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格外引人重視。各方爭論的焦點在於:當國家的戰略利益遇上民主人權價值,孰輕孰重?

翁山蘇姬上週首度應邀訪問北京,並且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和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晤。(路透)

2011年以前,中國長期以來是緬甸外來投資的最主要來源,當緬甸與北韓同樣遭到國際經濟制裁面臨國際孤立之際,北京始終是緬甸軍政府武器進口以及諸如石油、天然氣管線、港口、水壩等基礎建設建造的提供者。1988年至2013年間,中國就占緬甸外來投資42%之多。然而,大興土木構基礎建設也意謂對自然環境生態的破壞、土地強制徵收以及廉價勞工剝削。這些都構成緬甸對人民對於中國的反感,甚至反中情緒加溫。

中緬關係惡化除了上述遠因,還有近因。

2011年,緬甸政府以破壞森林為由,闗閉中國興建的密松水壩工程。今年三月,緬甸軍機在中國雲南誤投下炸彈,造成五名農民喪生。而近年來緬甸北部和雲南交界的果敢自治區也出現政府軍和叛軍武裝衝突,使得邊境情勢緊張升高。

近年來,緬甸北部和雲南交界的果敢自治區也出現政府軍和叛軍武裝衝突,使得邊境情勢緊張升高。(路透)

歐巴馬政府自2010年開始推動「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外交戰略,中緬關係的質變給予華府乘虛而入的空間,將觸角伸進這個中南半島的威權國度。2010年歐巴馬政府扶植總統登盛上台,結束半世紀的軍政府統治,被軟禁多年的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終獲釋放,隨後當選國會議員。2011年國務卿希拉蕊先行訪緬探路,2012年美國首次派出駐緬甸大使米德偉,同年年底歐巴馬更成為第一位訪問緬甸的美國總統。

在美國與登盛政府的合作下,緬甸開啟民主改革的第一步,換來的則是美國取消對緬甸的經濟制裁。緬甸也成為全世界第13快的經濟成長的國家。有評論甚至直言,當美國「轉向」緬甸,緬甸也「轉離」中國(When the U.S. pivots to Myanmar, Myanmar is pivoting away from China)。

2013年5月底,美國在亞洲的最大盟邦日本首相安倍帶著900億日幣的海外援助款來到緬甸,同時免除緬對對日本所有債務。2014年11月,歐巴馬二度親訪緬甸,驗收緬甸經政改革成果,但牛步化的緬甸民主化進展顯示這個國家仍然問題叢生,除了特赦幾次政治犯的表面功夫,新聞與政治自由仍持續遭到打壓。軍政府占多數席次的國會拒絕修憲替翁山蘇姬參選總統的資格解禁(因為她的配偶和子女是外國籍)。緬甸少數族群羅興亞回教徒遭激進佛教徒攻擊造成死傷,甚至衍生成為邊境難民問題,讓緬甸政府遭到國際譴責。緬甸民主化的遲緩停滯,注定無法成為歐巴馬卸任前的重大外交政績。

緬甸少數族群羅興亞回教徒遭激進佛教徒攻擊造成死傷,甚至衍生成為邊境難民問題,讓緬甸政府遭到國際譴責。(AFP)

就在如此微妙時刻,習近平為翁山蘇姬鋪上邀訪的紅地毯,著眼的不只是她所帶領的「全國民主聯盟」可能在今年年底緬甸國會選舉獲勝,讓北京繼續維持對緬甸的影響力,更希望重建未來與緬甸的關係,避免緬甸和西方國家愈走愈近。

至於被視為民主人權象徵的翁山蘇姬,這幾年從政後的若干言行作為迭受批評,認為她已淪為現實的政客而不再是人權的鬥士,包括她對羅興亞族事件噤聲不語,還有她不斷強調緬甸必須和周邊國家強化關係與持續發展經濟。連同她這次訪問北京,都未曾向習近平表達對劉曉波或是中國人權議題的關切,引來國際人權組織的不滿。反倒是翁山蘇姬和習近平討論更多的是如何處理中緬邊境糾紛問題。由此可見現實的戰略利益已經超越她對民主價值的堅持。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