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魔幻拉美》玉米:實踐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夢想

可可、辣椒、馬鈴薯、番茄、橡膠,還有讓歷史上癮500年的菸草與古柯,美洲大陸原生物種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型態,其中一樣還成為資本主義實踐全球化的黃金作物,那就是玉米。

陳小雀

哥倫布開啟航海新紀元之際,同時也拉開作物全球化的序幕。玉米、番薯、馬鈴薯、番茄、酪梨、辣椒、可可、香草、菸草等美洲原生種植物,隨著探險家四處移植,改變了人類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形態,其中,玉米甚至實踐了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夢想。

為西班牙開拓新航道乃促成哥倫布成功橫渡大西洋的動機,而找尋黃金和香料則為開拓新航道的目的。只是,當哥倫布抵達美洲後,並未找到大量的黃金,也沒發現荳蔻、丁香、胡椒和肉桂之類的香料,卻意外闖入一個神秘的植物世界。的確,美洲的原生種植物與歐亞非大陸差異極大,例如:棉花、豆類、瓜類、玉米、番薯、樹薯、馬鈴薯、酪梨、花生、辣椒、可可、香草、菸草、橡膠等。棉花雖是世界性作物,但新舊大陸上的棉花品種不同,即便歐洲人對豆類與瓜類並不陌生,但也因種類繁多而大開眼界,更遑論其他植物。

美洲原生植物改變人類飲食與生活

隨著美洲的神秘面紗被掀開,美洲原生種植物被移植至世界各地,意外改變人類的飲食習慣與生活形態。沒有可可,就少了今日最具浪漫意義的巧克力;沒有辣椒,那麼麻婆豆腐鐵定在美食中除名;沒有馬鈴薯,歐洲的飢荒時期也許會更加雪上加霜;沒有番茄,今日的生菜沙拉可能會遜色許多;沒有橡膠,汽車工業應該不會如此進步。對人類影響深鉅的還有菸草、古柯等,因含有尼古丁或麻醉成分,在不當使用下,令人類歷史上癮五百年,甚至危害健康,而被歸為「毒品」。

至於玉米,則成為資本主義實踐全球化的黃金作物。玉米含醣類、蛋白質、胡蘿蔔素、黃體素、玉米黃質、磷、鎂、鉀、鋅、維他命A、B、E等,營養極高。隨著拓殖者往外傳播,演變成全球性作物,供人類和牲畜食用,並可釀酒,亦可生產食用油、工業原料等相關副產品,近來又被提煉出生質能源,其經濟價值相當高,是今日全球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超過稻米與小麥。

自前哥倫布時期起,玉米就已是安地斯山脈重要的作物。目前也是全世界總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圖:維基百科)

玉米的歷史

玉米的歷史可追溯自七千年前,五千年前被馴化,為美索亞美利加(即今日墨西哥及中美洲一帶)各聚落的主食;三千年前移植到南美洲,與馬鈴薯並列為重要糧食。起初,玉米穗細小,顆粒也相當稀疏,隨著農業技術進步,玉米也越來越壯碩飽滿,顏色有白、黃、紅、青、黑、雜色等種類。玉米在美洲古文明裡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被視為神聖植物與精神食糧,各族群不僅崇拜玉米神,也流傳著與玉米相關的神話。

根據馬雅聖書所記:天神地祇摶土造人,但失敗;再刻木造人,又失敗;最後以玉米麵團成功造人,並繁衍出人類,因此「玉米人」也被稱為完美人種。美索亞美利加的原住民將剝下的玉米粒碾碎,加入石灰揉成麵團,再將小塊麵團以雙手拍成巴掌大的薄餅(tortilla),置於烤盤烘烤後,即可包捲菜餚就食。除了薄餅之外,尚有如玉米粽(tamal)、玉米鹹粥(pozole)等各種料理,連長在玉米穗表面的黑色蕈類(huitlacoche)亦被視為珍貴食材。

以玉米薄餅(tortilla)包捲菜餚就食的習慣,從前哥倫布時期流傳至今。(作者提供)

在南美洲,印加文明稱穀物女神為「玉米媽媽」或「薩拉媽媽」(Mama Sara),主宰玉米與其他作物生長,每年均舉行祈求玉米豐收祭典。安地斯山區的玉米烹調方式與美索亞美利加頗為相似,最常見的是將剝下的玉米粒加入石灰一起水煮;或將玉米粒放入陶鍋內加熱乾炒至裂開,而這種乾爆玉米粒應該就是今日爆米花的前身。也可以玉米苞片包裹玉米麵團,做成粽子。此外,以口咀嚼玉米粒至糊狀,將玉米糊吐在陶缸內,密封陶缸並置於陰涼處,存放數週,藉唾液發酵玉米糊,過濾後裝壺即成奇恰酒(chicha)。

瓦斯特克(Huasteca)文化的玉米女神像,瓦斯特克(900-1521)於發祥於今日墨西哥東部,隸屬美索亞美利加。(作者提供)

1492年,哥倫布抵達加勒比海時即發現玉米這項作物,在隔年返航時便將玉米帶回歐洲。西班牙拓殖者入主美洲之後,並不特別喜歡玉米的口感,而引進小麥等歐洲作物。然而,這個生養「玉米人」的植物不僅沒被小麥取代,反而漸漸虜獲西班牙人的心,更成為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
玉米,從神聖植物到黃金作物,從精神食糧到經濟作物,玉米實踐了資本主義的全球化夢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