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Outside》全球第一個適應大洪水的小社區

一座曾因暴雨損失慘重的港口城市,如何利用綠化工程搖身一變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適應氣候變化的社區。

Joseph Li

假如再有一場超級暴風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小社區St. Kjeld大概會安然無恙。自2014年12月起,St. Kjeld便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適應氣候變化的社區。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附近的小社區St. Kjeld

2011年,丹麥發生一場災難性的暴雨,做成10億計的損失。此後,這個間中受暴風與洪水衝擊的港口城鎮,決定尋找方法,保護自己。

St. Kjeld的官員René Sommer Lindsay是負責這項工程的主管之一。他認為,氣候變化─洪水、風暴、水位上升──是很現實的問題。那場災難性的暴雨,是真正的警醒。市政府決定不再只做小修小補的工程,而是決心開發一個解決排水問題的總體規劃。

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增強灰色基建(gray infrastructure)─即興建更多及更大的下水道;(二)設計一個綠色的、以自然方式收集及排走雨水的城市結構。增加及重建下水道的方案代價奇高。最後St. Kjeld選擇了綠色方案。

不過,綠色方案其實充滿挑戰:從來沒有城市只靠植物和水去使自己適應不斷變化的氣候。當下一場超級暴風來到之時,肯定會有很多很多水需要引導和排走。

建築師Flemming Rafn Thomsen說:「當我們看著St. Kjeld時,便覺得有很多沒有用的瀝青。我們也許可以用它們來疏導雨水?除了使那些有點破舊的工人階級社區產生一種更鬱悶的感覺,瀝青幾乎沒有用。」

Thomsen和市政府決定,把社區的廣場切割成小公園,把瀝青換成高低起伏丘陵和青草地,中間加插行人路。如果大洪水再來臨,小公園將變成集水的盆地,高低起伏的小山會變成這個碗狀盆地的圍牆。由於採用了新的水道系統,廣場甚至能夠收集四周建築物的屋頂的雨水。

一般情況下,附近的街道不過是高了一級的普通行人道;但在洪水和暴風發生時,它們會自然成為運河,把雨水從廣場排走:數百萬加侖的水將透過以上的自然水道被引導出港口。換言之,暴風雨中的St. Kjeld會成為一個臨時的威尼斯。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重新整修的廣場跟「預防氣候災害」無甚關係。那些起伏的丘陵和茂密的植物,更像城市的美化工程──這正正是建築師和城市規劃者的初衷。如果下大雨,它看起來會像壯麗的景觀(spectacle),而非一個城市災難的景像。而假如洪水和暴雨永遠不會再來,這次整修仍然是物有所值的社區美化工程。

換言之,工程的目的,是要把廣場和街道更接近大自然。Thomsen說:「我們應該停止排斥大自然,停止假裝可以把大自然排除在我們的社會之外。」

據估計,假如一個跟四年前同樣規模的暴雨再次襲擊哥本哈根,它的洪水只會填滿St. Kjeld的小公園的40%的容量。

像印度孟買之類的城市(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第五個最容易受到洪水衝擊的城市),也許未必能負擔得起哥本哈根的創新城市技術。但是,不少城市仍然可以學習哥本哈根:十個最經常受洪水衝擊的城市之中,有七個在發達國家,包括紐約市和佛羅里達州的坦帕。

紐約已承諾撥出200億去使城市更能適應氣候變化,現在正選擇合適的防洪牆;而荷蘭三角洲城市鹿特丹則更加大膽:構思一個有關浮動社區的方案。也有幾個城市正在試驗哥本哈根式的小型公園。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Outside:全球第一個適應大洪水的小社區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至 Outside官方臉書粉絲團 給個讚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