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請為苑裡留下郭芝苑故居

◎ 劉育育

上週,準文化部長鄭麗君於首篇公開新聞稿中(https://www.artouch.com/artouch2/content.aspx?aid=2016042209071&catid=01),提及的第一位文化界人士,即為已故的台灣音樂之父「郭芝苑」先生,可見準部長對於台灣音樂界的文化保存之重視,深值肯定。

台灣第一代作曲家中,在作品數量、種類、品質的水準上較完整,並且具現代性的作曲家,即為郭芝苑,堪稱台灣音樂之父。然而,在過去文化淪為政治從屬品的時代,屬於台灣土地的豐富文化遭到政治意識形態的壓抑,音樂界也難逃一劫。這位萌芽於日治時代、應活躍於戰後的作曲家,卻逐漸遠離所謂的主流音樂舞臺,成為在環境劇烈變動中犧牲的「失聲的一代」。故而,郭芝苑的音樂作品與其對台灣音樂的貢獻,鮮為人所知,令人嘆息。

郭芝苑出生於1921年日治時代的苗栗苑裡小鎮,一生走過幾個文化性質非常不同的統治政權時期。其赴日求學歸國後,靠著自學,研究現代音樂樂譜,了解現代音樂的新趨向,甚至在四十幾歲再度到日本學習創作技法,返台後一生都住在苑裡老宅中,創作出許多具台灣獨特民族風格的經典之作,使後代得以聽見屬於台灣一個時代的聲響。

今年,郭芝苑逝世三周年,一群來自苑裡及台中熱愛郭芝苑作品及關注台灣文化的老中青三代,成立了「台灣音樂之父郭芝苑故居保存聯盟」,希望能為苑裡留下郭芝苑故居,推動建立一座「郭芝苑音樂紀念館」,在貼近大師生活的空間中,再現其作品手稿、文物史料,並結合音樂展演和在地特色,為地方留下一份珍貴的記憶,也為台灣保存一面反思的借鏡。筆者身為苑裡在地青年,認為郭宅的建築空間見證了苑裡小鎮的風華與興衰。苑裡因城鎮發展,地貌變化迅急,將郭芝苑故居保存下來,不但保存苑裡小鎮過往榮景,也將於故居保存過程中,帶動苑裡民眾凝聚地方認同,深具教育及社區文化參與之意涵。

同為苑裡人的準文化部長鄭麗君長期關懷郭前輩,郭芝苑辭世時曾專程返鄉悼念,協助促成郭芝苑紀念音樂會在國家音樂廳舉行,可見用心。筆者以為,準部長提出的「文化保存列為國家重大建設」之遠見,即可從苑裡在地出發、從郭芝苑故居保存開始。

郭芝苑先生曾說:「我最光榮的,就是能創作出屬於台灣人的民族音樂。」歷史不該遺忘,文化不能失根。在新政府上台之際,我們期待能有新的氣象,讓台灣過去遺落的文化瑰寶郭芝苑先生的作品及其故居,能有妥善的保存及發揚。也邀請各地關心郭芝苑故居保存的朋友加入我們的聯署:http://goo.gl/7I5U1e

(作者為台灣音樂之父郭芝苑故居保存聯盟副執行長、苑裡在地青年)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