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台灣都市的氣候戰爭

◎ 蘇玉守

交通建設(高速公路、大眾運輸、鐵路、航空)與水利建設(水利設施、水資源、飲用水設施)是美國最重要的公共建設,最近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公告2014年聯邦、州、地方的交通與水利建設支出,合計約4,160億美元,交通與水利建設支出的比率約為2:1。在交通建設2,790億美元中,高速公路約佔6成經費、大眾運輸約佔2成3、航空約佔1成3、鐵路與水運約佔0.4成。在水利建設1,370億美元中,有8成投入水利設施,2成用在水資源處理。整體而言,2014年的交通與水利建設支出佔聯邦政府總支出之12%。若以美國GDP分析,兩者支出約佔總GDP之2.5%,實投入相當經費在交通與水利建設。

美國歷年對於交通與水利建設的重視與經費投入,20世紀初在主要都市興建地鐵(波士頓、紐約、費城等地鐵皆已營運超過百年),1950年以後大量興建州際高速公路。另外,水利設施自1940年代以後大量興建,使得目前約有8成水壩使用期間已超過50年,一些水壩也因為安全、環境、經濟等考量而拆除或重建。美國政府投入大量經費在維護高齡、老化的公共建設,根據美國2014年經費支出,水利建設中約有7成用在維護與營運所需,只有3成用於資本投資建設;大眾運輸與鐵路經費中,有6成用維護與營運,4成用在資本投資建設;高速公路經費中,有一半用在維護與營運費用,另一半用在資本投資建設。因此,美國目前面臨交通與水利設施的高齡、老化現象,產生安全、環境、財政、經濟等不容忽視的課題。

借鏡美國,台灣剛剛慶祝台北捷運20週年,雖然捷運尚無老化課題,但石門水庫已使用50年,我們也應該思索未來日益老化的交通與水利設施如何能夠減少地震或水災等災害衝擊,亦即如何強化交通與水利等公共建設的韌性能力,以提供人民安全保障。因此,台灣在206地震、公布土壤液化潛勢圖之後,除了針對建物的檢測與補強之外,更應對交通建設(高鐵、台鐵、捷運、公路、橋梁等)與水利設施進行全面、系統、定期的檢測、補強、監控、預警與維護等,每年挹注相當經費進行設施維護。否則,日益老化的交通與水利設施在面臨災害時,不僅無法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反而成為災損的主因,更會造成二度傷害與間接損失。

台灣亦面臨高度水災風險,每年除強化水利設施維護、監控、預警之外,面對未來老化的水利設施,勢必降低其防災功能,除工程手段外,宜思考強化土地使用規劃管制、落實水災保險機制等非工程手段,降低災害風險與分散損失。各縣市政府土地使用規劃應結合淹水潛勢分析,降低淹水潛勢範圍內的開發強度,亦可透過都市成長管理策略,遠離高淹水潛勢區。此外,倘位於高淹水潛勢範圍內的房子,宜強化水災保險,分散災損。例如:美國2012年珊迪颶風之後,聯邦緊急管理署FEMA全面更新淹水潛勢圖並公告,提高國家水災保險NFIP的保費,實際反映風險,落實強制投保機制。

台灣每個都市皆面臨一場與氣候戰爭的世紀,各縣市政府宜及早擘劃未來30年後因應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水災頻繁的土地使用調適對策,期許每個都市都能建立全面性、系統性、整合性的災害預防規劃,結合工程與非工程手段,強化防災資訊、法制、規劃、執行、財務等層面,漸漸邁入一個韌性且與災害共生的都市。

(作者為美國賓大都市與區域規劃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