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門面之二:請留下台北西站

◎ 巫宗霖

台北西站建於1950年代,至今已超過一甲子。北門及鐵道部等都是日治以前設施,然而台北車站周圍戰後五、六零年代的交通設施,僅存西站了。因此,西站是唯一可以承載戰後中南部移民與學生北上進入台北市的門戶記憶。移居台北地區的四、五十歲以上這一代,若在台北車站一帶駐足,恐怕僅剩西站可以撩起青春移民歲月的記憶,這是離我們仍近的遷移歷史與文化的載體。

就建物本身而論,西站的扇形候車站常見於早期公路局各鄉鎮市總站,是民間接觸公路運輸建築的常民記憶,深深烙印於進出鄰近鄉鎮或南來北往的旅途或歸途印象,而台北西站似乎是這一種公路總站的嚆矢。我們已經失去一個美麗的台北市中心交通門戶——即1940年代的台北火車站,希望剩下的這個形式平凡但是在台北地區不易再現的扇形候車空間,能夠留下來作為仍生活著的台北市民或新移民的歷史記憶的具體地方。

台北西站。(資料照,記者陳志曲攝)

就交通言,市府認為由西站進出的路線可以分散至圓山、南港或交九站,以疏散市中心交通,發展其他地區。但是南港圓山非位於市中心,遠方客人下車後仍在城市邊緣,如台北到高雄下車後竟然在楠梓一般荒謬,長途之後的終點尚未落幕,大幅增加不便。其次,既要分散,為何機場捷運直通北車?不直通桃園、中壢、南港或新竹?這不是可以解決交通流量輻輳於北車的問題。

至於交九站,將車輛導引至大樓內部繞圈上下旅客,將客運總站的功能與意義模糊於商辦、飯店、百貨、住宅之中,多功能站體變成目標混淆的四不像,甚至還未解決設計錯誤所引起的交通混亂。

柯市府對於財團的疑案虎頭蛇尾,但是對文史遺跡出手快速,拆毀南港瓶蓋工場、舊台北市議會等具有工業意義的廠房或現代主義的議會殿堂,這些不是盲腸般的忠孝西路公車道及北門高架橋呀!

市民習慣的城市風貌,被不斷拆毀重建,維持一個世代後又被更新,因此面臨不斷的心理調適壓力。因為熟悉而具有文史意義的環境的不斷變化,是難以承受的心靈創傷!

請柯市府保留西站作為歷史門戶,讓這碩果僅存的戰後初期交通設施能持續見證台灣的遷移史。(作者為台北機廠文史守護聯盟&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志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