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如何化解「以商圍政」:重新認識中共

■馮瑞傑

根據《經濟學人》日前針對未來五年全球經商環境,所發布的結果顯示,台灣在六十個國家地區中名列第十八位,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第四)和香港(第五),並優於南韓(第廿六)、中國(第四十一),甚至是日本(第廿八)。以政治環境、經濟情況,與對外商投資政策等指標所得出的這項結論,原是應該令人對台灣之後的發展感到寬慰的;但眼見最近部分在中國投資卓然有成的台商大亨,紛紛表現出「脫綠入紅」以及「棄台親中」的言行,卻不禁令人對此後果深感憂心。

北京當局早在一九九○年的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上,就將對台政策定調為透過「以經促統」、「以商圍政」的手段來達成祖國統一。後因這種「向心式」的經濟驅力,使得台灣對彼岸的經貿槓桿益發傾斜,例如在一九九九年我國一千大企業赴大陸投資者佔卅一‧六%,二○○二年增加至四十六%,到了二○○三年更高達六十%;而一向為台灣核心產業的資訊硬體生產,其產值來自於中國者,二○○二年為四十七‧五六%,至二○○三年,則一舉超越五十%關卡,達到了六十一‧六%。而筆記型電腦,更高達令人咋舌的七十四%。

可以說,隨著上述具指標性質台商的表態,以經濟整合促進政治整合,最後終促成「大中國」的「經濟決定論」,至今已逐漸邁入成熟收割的階段。

台灣當前的經貿結構,之所以淪落至此進退維谷的險境,有利潤無祖國的商人當然是元兇之一,但是政府執政數載以來,無法有效在產業轉型,以及理性宣導敵我意識上著手,以遏阻產業西走的態勢,確也是難辭其咎。特別是後者,當前政府屢與北京的對抗,並不能夠讓人打從心裡,認知到這是再一次民主與獨裁、正義和邪惡以及光明對黑暗的決戰。

面臨當前險境,政府與民眾都必須對中國過去的斑斑血史重拾記憶,一個能在當年國民黨在國際上如日中天之際,以不及五年的時間席捲中國大陸的政黨;一個曾為民眾奉為新中國締建者,卻在反右、大躍進、文革中讓數千萬人死於非命的政黨;以及一個曾被工、農群眾視為救世主,於今卻使之淪為社會最底層的政黨。以上這些,都該成為台商、朝野政黨趕緊掙脫「恐怖暖鍋」的理由吧!(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訪問學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