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母語復健 關鍵在營造需求

◎ 潘惠華

當前台灣本土語言雖已不再遭受法令的束縛,其語言的推廣更已被納入教育體制的推廣;然而多數人民卻仍然未能普遍建立族群語言的自我光榮感與生活需求感,其結果更是大多數家庭並不以母語做為親子的家庭語言,大多數人民並不以母語做為社會生活、交際的語言。是以如何讓台灣人不因本土語言昔日遭受政治打壓的解除,反而自我拋棄族群語言,乃是我們應當未雨綢繆的課題。

筆者以為,語言的復健成功關鍵在於大多數人「樂意」與「需要」才有意義,唯有營造本土語言的實際利益與經濟誘因,並創造語言的活力,才是語言復振之道。是以有賴積極營造年輕族群與社會大眾樂意接近,並願意參與本土語文網路影音媒體的創作園地。此外,深入各家戶的電視媒體乃是廣大語言教室,為推展本土語言最直接的傳播途徑,因此冀盼政府推動獎助公共電視、商業電視台製播優質的本土語言戲劇節目。如此一來,本土語言方能成為族群社會實際生活的語言,從而豐富語言的詞彙表達系統,促進語言活力。

倘若母語的保存與發揚,完全寄託於教育體制由上而下的強制推動或抽象的族群意識,而缺乏實質利益為孳生茁壯的土壤,恐怕難免猶如愛爾蘭語一般,逐漸邁入衰退的處境。(愛爾蘭於獨立之後,雖然愛爾蘭語被尊為國家最高語言,人民卻因為經濟利益主動接納、大量使用昔日統治者的英語,以致愛爾蘭語逐漸邁入衰退。)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