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黃天麟專欄》再論「台灣的金融業看不到未來」

二個月前的事了,經濟學人EIU提出有關台灣的調查報告,認為台灣的金融業看不到未來,因為台灣選擇閉關自守,內部相互糟蹋,筆者於八月八日在「自由廣場」回應表示,「或許EIU所指台灣金融業看不到未來是對的,但它非肇因於閉關自守,產業西進才是禍首,銀行是本土性很強的產業,只要企業增加對台投資,減少對中國之挹注,則國內資金需求立刻增加,銀行經營之種種困境必迎刃而解」。

三個星期後(八月廿九日)一位金融大員在經濟日報引述了一則寓言:「一位科學家訓練跳蚤聽令跳躍,在科學家一聲令下,該跳蚤可躍過人類手指,接著科學家切除跳蚤前肢,再下令,跳蚤仍可勉力跳過,科學家再將其餘腳肢去除,再度發令,跳蚤即無法動彈,於是科學家下了結論,跳蚤失去腳肢,就喪失聽覺」。大員以此比喻金融業(指跳蚤)看不到未來(不再跳),是因為政府(科學家)不許金融業登陸(切除腳肢),使其喪失競爭力(不能跳),並以此提醒不要誤判原因,結論是:「EIU沒錯」。

筆者非常佩服該金融大員所引用的比喻。但我們也可以用另一角度來看這一寓言且更為傳神。即「跳蚤(台灣金融業)經訓練已能跳躍人類手指(如一九八○年代台灣金融業大好),之後科學家切除跳蚤一對前肢(比喻一九九○年代初期傳統產業出走,金融業失去了部份業務),但跳蚤還可跳躍,科學家再切除其餘前肢(傳統產業後,高科技產業也出走),再度發令,跳蚤已無法動彈(因產業空洞化,銀行失去動力)」,也就是「金融業(跳蚤)看不到未來(不再跳)是因為西進過度,台灣的產業因此空洞化(即賴以跳躍的六腳被切除),使其喪失競爭力(不能跳)」。結論是,若想讓它有未來,就是投資台灣,振興產業。猶如跳蚤有了健康有力的腳才能跳躍。

何同一寓言會有不同的詮釋呢?因為各自所站立場不同。筆者以台灣為主體看世界,而EIU(及認EIU沒錯的)即以中國為主體看台灣,即所謂的「中國經濟觀」。以「中國」來看台灣產業之西進時,西進是好的,也能滿足個別企業的需要,故而認為「政府無須也不應予以阻擋」,即使投資中國已過多,已過於集中,也會找出各種理由,說對台灣還是好的。

但若以台灣主體做思維,就不同了。台灣主體觀者必會務實地觀察西進對台灣整體經濟之影響,而發現中國熱雖有利於中國,但卻使台灣失血、經濟失速、勞工失業、企業不升級,不利於整體之台灣,因而傾向主張作必要的規範(如反對解除四十%之限制)。

對金融問題之看法亦然,若以中國為主體,就會認為產業西進,金融業當然也要西進,台灣金融業不能沒有中國。但以台灣為中心思考全球佈局,就會注意到銀行登陸對整體台灣經濟之衝擊、投資已過度集中於中國等問題,而達「只要投資台灣優先,金融問題必迎刃而解」之結論。

台灣的金融業真如EIU所言沒有未來嗎?感謝本土派學者及台聯,因你們的堅持,在經續會擋下了西進的各議案,使台灣有未來,渣打才敢以四○五億元收購竹商銀。沒有未來的話,渣打會要嗎?

(作者為前國策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