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青年論政〉看看海昏侯 看看蘇花改

◎ 龐壯城

最近中國大陸考古界很夯的莫過於「西漢南昌海昏侯墓」的發掘。墓葬從一開始的勘探,到周邊挖掘,再到主體開挖,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目光。一篇篇的專題報導,顯示了此一墓葬的重要性及相關當局的重視。而墓葬內的大批珍貴文物,除了透露墓主的尊貴身分,更提高原地興建博物館的可能性。使得有關單位開始審慎評估南昌海昏侯墓所帶來的周邊效應。

回頭看看最近台灣意外發掘的蘇花改「漢本遺址」。這是一座距今二千至一千年的原住民遺址,其重要性對於台灣原住民研究不言而喻。雖然出土的瑪瑙、玻璃珠,依現在的市場價值看,確實比不上南昌海昏侯的竹簡、金餅、玉器,但「漢本遺址」背後蘊藏的文化意義,對於「台灣」卻是無與倫比的。

中研院研究員劉益昌解釋漢本遺址的重要性。(資料照,記者朱則瑋攝)

相對於以往鬧了「文革」,被稱為「共匪」的那群,在面對考古遺址的細心與重視;面對重要的遺址,我國官員竟然以「拒絕考古霸權壟斷」為由,要強硬拆遷「漢本遺址」,更說出「 重視考古,更要重視人命 」、「 歷史文物雖然很重要,但不比活在當下的人命重要 」,這種為了加速觀光,而視考古專業於無物的話語,真正地顯露我國官員的文化,是如此的低水平,無知。

一座遺址帶來的文化效益,豈是一條蘇花改能夠比擬的?發展觀光,難道不需要重視文化底蘊嗎?不是每逢國慶請人穿上傳統服裝手牽手,跳支舞,就叫作「重視原住民文化」。尊重、保存現有的文化,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要復原、重建以往因為任何輕視而摒棄的、以至於失落的文化。

考古遺址可遇不可求,現在好不容易有一座可以讓台灣研究自身文化的遺址出現,卻因為官員的無知,加上政策的買票,即將面臨崩毀的命運,這或許是台灣逐漸走向文化沙漠的警訊吧。

當海昏侯墓葬原地重建起博物館,帶來了大批海內外觀光人潮時,台灣人只能帶著羨慕的眼光,望蘇花改興嘆,然後到花蓮吃吃麻糬,喝喝小米酒。或許這就是小確幸吧。嗚呼哀哉。

(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