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淹水潛勢圖不是這樣用的

◎ 張炎銘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網上公布台北地區淹水模擬圖,大受好評;網友再結合谷歌地圖,自製「台北好好淹」,雖然清晰易懂,但也招致「資料粗糙」的批評,因為大家搞錯該圖的目的與適用範圍。

第一代淹水潛勢圖早在二○○六年前就已完成,是否公開,當時就有正反意見。反對意見除了圖資精度不足外,最擔心民眾會誤以為那是土地管制或限制使用的依據,進而造成該地房價下跌,甚至引發「為何不治水、使不淹水」的疑慮。

二○○六年開始,水利署開始更新全台淹水潛勢圖,二○一○年完成。為了讓該項資料公開,特別依據災害防救法先在二○○九年訂定「水災潛勢資料公開辦法」,目前在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上的「全民防災」項下都可查詢到本島各縣市淹水潛勢圖,只是少有民眾關切而已。

而之所以少人知曉,是政府沒有大張旗鼓宣傳。我想:可能也是基於政府又要資訊公開、又要民眾不誤用以避免恐慌的兩難。水文資料是隨機而不具確定性,模擬演算是簡化複雜的地形、地表條件,在一切設施正常運作下,而演算出可能的淹水範圍與深度,而所採用數位化地形資料,是網格內平均高程,精度也受限,其最主要功用是供防救災單位參考,知道所轄區域內「弱面」所在,颱風豪雨時可預先、加強防範;民眾固然可以當作買屋置產參考,但那不是影響房價主要因子,頂多可當成是否購買洪災保險的考慮因素。

為什麼不治水使當地不淹水?任何工程都有極限,淡水河防洪規劃已是採用二百年重現期,其他中央管河川也都有百年重現期保護標準(但不要誤為百年才發生一次),都市排水則限於用地,很難再擴充,投資龐大經費已沒有更大減災效益,只能用洪水預報、淹水預警來降低災損了。

居住在淹水潛勢區內其實不必太過擔憂,任何的地形變化都可能改變淹水範圍,因此該圖每五年要檢討一次(雖然個人覺得以政府財力,頗為困難),反倒是不在淹水潛勢圖內居民不能因此大意,以為從此可高枕無憂,任何一次颱風豪雨,可能因雨型特殊、排水系統堵塞、抽水站功能不彰,都會有不同淹水區域及不同的淹水深度,防災減災的準備絕對不可因此掉以輕心。

(作者為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