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高中生出國讀大學,怎麼看?

◎ 張武修

這幾天大學指考悶熱地煮著一鍋鍋奮力一搏的高中生,家長們也難免七上八下,但考完試高中生的焦慮也可能才剛要開始。

教育部統計臺灣高中畢業後直接赴國外大學就讀的人數,從2006年到2014年足足增加了一倍;恐怕多數國內大學教授不願見到這種情形,我的大學同事們對這個現象的看法也頗為兩極;但擺在眼前的是,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孩子在臺灣完成高中就赴國外就讀大學,可能認為孩子能具有國際學歷和經驗,前途更有保障。

 103年前10大高中生畢業出國留學人數。(資料來源:教育部 製表:記者林曉雲)

高中畢業學生赴他國就讀大學,顯然已成國際趨勢;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顯示,光光2000年到2012年,全球在其他國家接受大學以上教育的學生從2百萬足足增加一倍到4百萬!也就是說,今天世界上每一百位大學生,超過2位是在其他國家完成大學。

這些遠赴他鄉的學生都到哪裡去就讀?以今天而言,美國仍是國際上最有吸引力的國家,吸收了18%的國際學生,接著是英國(11%)、法國(7%)、澳洲(6%)和德國(5%)。同時傳統上東亞的日本和澳洲已經開始受到亞太其他國家優秀大學的競爭,現在中國、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和紐西蘭,他們透過對頂尖大學的有效投資和重視國際大學排行的影響,有高達6%的國際學生到這些國家就讀;另外一個趨勢是,傳統選擇美國和英國的學生,漸漸改而選擇留在他們區域的國家就讀,除了經濟的考量,相似文化較易適應也是一大吸引力。最一鳴驚人的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首都阿布達比和杜拜市,近年來冒出了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將這個區域的許多學生留在中東就讀;而非洲的迦納和烏干達也漸漸變成新的區域高等教育中心。

學生往國外就讀,是否反應國內大學競爭力變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學生輸出國分別是中國的70萬名學生和印度的19萬學生,但韓國和德國也各有將近12萬名學生赴海外就讀,甚至法國和美國也都有6萬名學生在其他國家就讀。顯然全球化和國際企業結盟的就業吸引力促使年輕人往國際發展,及早熟悉國際行業,選擇到更有競爭力的地區就讀。反之,台灣國內擺在眼前的嚴重隱憂是少子化後國內大學受到招生不足的嚴峻考驗,若國內大學的品質不能有效提升,在國際大學排名上不能持續往前往頂尖衝,留在國內就業的環境和待遇又無法突破,未來勢必讓更多高中畢業生選擇海外就讀。假若能吸引他們回來工作的誘因並無改變,臺灣未來優質的人力勢必被快速淘空;臺灣過去經濟奇蹟所依賴的質佳量廣的高級人力,將連根枯絕。

再看看高教育的投資,也是許多先進國家目前著力改革大學的原因。以美國而言,光光2014年國際學生就讀美國的大學,就貢獻了超過8000億台幣到美國的經濟,而即使受到2009年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2008年到2014年到美國就讀的國際大學生數目仍然增加了超過40%;國際高等教育分析機構也估計2012年到2017年,全球國際學生繳給各國大學的學費和就讀大學的連帶支出,將從4.4兆達到6.2兆美元,其中美國、英國、澳洲和加拿大政府與他們的大學早就對這塊超級經濟大餅積極規劃,肥水豈落外人田!而國內許多大學迄今仍兩手空空,將未來國際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蒙起眼睛拱手讓人。

臺灣處在東亞走廊和南海的樞紐位置;過去勤奮多元,又和美日科技經濟密切相扣,成就亞洲自由民主的模範;而高等教育是百年樹人過程最關鍵存菁結果的一環,臺灣當然不能在新一波國際高等教育競爭中喪失過去奠立的成績,更不能讓這些年輕學子,像斷了線的風箏,如油麻菜籽般隨風飄落去。(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