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革命兒戲

施明德發動的百萬人倒扁活動,引來各方人馬的呼應,其中最特殊的應該是一些所謂的藝文界、學術界人士也跳了出來,擔任倒扁急先鋒的角色。這些人跳出來,真的只是倒扁嗎?還是藉著倒扁享受一下「革命的浪漫」?相當耐人尋味。

在戒嚴時期,統治者揮著鐵拳,隨時準備鎮壓反對者,將異議份子關入黑牢,現在站出來倒扁的學者、知識份子,在那個年代絕大多數不是噤若寒蟬,就是站在統治者那一邊,譴責黨外人士。這當然不能怪他們缺乏正義感與勇氣,因為在白色恐怖之下,革命是必須拋頭顱、灑熱血,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一點都不浪漫,只有悲壯。

現在是民主時代,照三餐罵總統,訐譙國家元首的祖宗八代,也不會有人半夜找上門,不會有任何風險。此時,什麼「革命邊緣路線」、「流血抗爭」、「暴力邊緣路線」、「不是扁倒就是我亡」,喊最大聲的人最大,總統怕、股民怕,全國民眾都要敬畏他們三分。

這些人把倒扁當成一齣政治野台戲、一場街頭表演,竟然提出「抗爭美學」,要結合「街頭運動與藝術活動」,還宣稱要在現場收看王建民的比賽,直把抗爭當兒戲。他們在民主的街頭享受革命的浪漫,發洩恨扁的情緒,不但沒有任何危險,還有上億元承諾金的供養。他們享盡了一切好處,付出代價的卻是所有民眾。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