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細細品味第一口飯

■ 宋廷棟

如何細細品味所謂「第一口飯」呢?就是每次用餐的時候,第一口不配任何菜餚,細細地品味台灣米飯本身的香味與甜美程度。一來,讓我們靜下心思來感念土地的供養化育,生產出的稻米讓我們維繫生命與活力。二來,感念種稻的農民四體勤勞、粒粒皆辛苦的栽種過程。

台灣社會在各種層面口味「重鹹」,似乎已是公認的事實。政治上的「重鹹」口味,讓我們的政治口水隱含著摧毀、消化對方的意志酵素。文化上的「重鹹」口味,讓我們過度喜新厭舊,使得噱頭花招推陳出新到令人感官麻痺,卻少有持之以恆的誠懇積累。飲食上的「重鹹」口味,讓我們味蕾失靈,只對麻辣有反應,卻失去品味米飯容易被「重鹹」佳餚掩蓋的淡淡清香與淺淺的甜美。我們是否可以略微改變飲食的習慣,讓每餐飯的第一口是純粹的米飯,用心細細品味台灣土地長出的米香與甜美?

這些年來,農政單位提倡生產良質米,也開始漸次鼓勵有機農法的發展;每年舉辦的良質米競賽與拍賣,給予稻農越來越高的尊嚴。

更令人欣慰的是,全台各地開始有些年輕一輩的農民,甚或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新農民投入有機米的生產。他們對提升稻米的食味品質,尤其是健康品質,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與細緻的用心。

例如在台東的池上,真正懂得疼惜農民的碾米廠老闆,與一群族群背景多元,卻一致信仰農業的農民,帶動台灣有機米的風潮,不僅擦亮了池上米的招牌,也策勵了周邊關山與富里的農會與農民,形成了台灣最大的有機農業走廊。

又如宜蘭賴青松,從一個成功的都會俊秀回歸農業,以「穀東俱樂部」的模式,推動稻農與食用者看得到彼此面孔的有機米運動。

美濃則有一群最年輕的新農民,甚至還有剛出社會的年輕女性、仍在就學的小學生種出美濃有機米,結合了社區運動的價值與實踐,開展了頗為另類的有機米運動。

又如,昨天自由時報刊登的關山鎮彭思浩「十一歲小農夫 產銷都行」,這一個個從土地裏長出的台灣新農業傳奇,值得整體社會給予肯定與關注。

請您細細品味第一口飯,感念並遙謝台灣土地的供養化育、老農民一輩子的辛勞、新農民的用心與熱情!

(作者任職於行政院文建會)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