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桃園 誰的故鄉?

◎ 劉鴻德

過去連續兩屆的桃園地景藝術節,迎來的黃色小鴨,只見牛皮吹太大,破了;玉兔躺在桃園海軍基地,因為管理疏失,燒了。桃園市府靠霍夫曼創作的噱頭,似乎迎來了大批觀光人潮,但到底為桃園的文化留下了什麼呢?去年十一月廿九日,桃園市換人執政,似乎點燃桃園文史的一線生機,卻在今年初桃園家政女學校舊日式宿舍的拆除後,又讓人懷疑難不成新市長是一位蓋停車場市長嗎?

可喜的是,桃園藝文陣線倡辦的「回桃看藝術節」於三月四日正式展開序幕,認同桃園或土生土長的桃園文化人紛紛串連,訴求桃園的藝術節自己辦,桃園的歷史文化自己救,這款民間版的桃園藝術節究竟能敲出多少文化上的警鐘呢?筆者有幸參與這次回桃看藝術節的文史志工,才發現自己對土生土長的桃園竟然是如何陌生。十八歲從省立陽明高中畢業後,就一直在花蓮與台北求學與工作,居然這樣過了十六年。第一次到新民老街上,雖然文昌宮與景福宮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老廟宇,卻從此刻起才重新了解桃園先民發展的歷程。桃園各地是以廟為中心發展而成的聚落,但也因為經濟發展與交通建設的需要,這些從清代、日治到戰後的老街屋一一凋零消失,甚至成為危樓,或成為建商都更的大肥肉,對它們虎視眈眈。

回桃看藝術節對桃園人來說,究竟是文化人的一廂情願,還是點燃桃園人文化素養的野火,完全取決於桃園人是否重視在地的歷史文化與價值信仰,當我們往台南尋找那個老台灣人的歷史時,其實也可以留下來看看這裡匯聚外省、閩、客、原住民、新住民五大文化熔爐的桃園。桃園埤塘地景文化與觀音藻礁資源,都需要在這個建構航空城美夢中去爭取最大的保留區,或許我們還有機會跟下一代說桃園的過去如此美麗與豐富。(作者為編輯助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