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先顧產業 再談貿易協定

◎ 王麗惠

貿易本是兩地貨物的「互通有無」;現代的貿易,不知為何,演變成兩地「互通已有」。既是互通已有,進口同質商品,很容易排擠到當地本業;增加就業的同時,也產生失業,一消一長,看不出有任何plus。喔, 有啦, 就關稅減免。

比方:農產品,台灣放著自有耕作面積只剩三成,卻開放進口,衝擊到農業人口與發展,進口品又是坐船、坐飛機來,無形中又製造世界性的能量消耗(很長的碳足跡)。真不知道,這樣的區域貿易協定,到底有什麼好?仔細想想,充其量只是像加入黨派,讓人好像有點安全感而已。

這幾年,政府、部分智庫、政客很愛端出這樣的菜,民間反對聲浪一出,就威脅說:這樣…台灣會很沒有國際競爭力喔…好像台灣經濟發展與百姓的存活,全部只繫於各種區域貿易協定,是這樣嗎?

如果真要講國際競爭力,不是更該認真思考與探討,什麼是我們有,別人沒有的能力,那才叫競爭力。而不是別人有,我們也有,大家擠破頭拚價格的競爭力吧?

政府模糊焦點,忘了自己真正該做的是「產業升級」,而不是薄利多銷,又常威脅百姓要出走的鴻海?甚至是自付現金一%,九十九%銀行聯貸買帝寶的頂新。如果政府能積極回應匡正這些事,根本不怕沒簽那些本末倒置的區域貿易協定。

話說回來,我對區域貿易協定也不是全然排斥,而是先後順序的問題;先產業升級,後貿易協定,貿易協定簽定前,也應該人民先做溝通,並輔導會受到波及影響的相關產業與人員。

(作者為台北市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