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惠文
身為高雄市民,對於柯P主政下的北市府,能夠開放全民參與選出若干局長的歷史性創舉,有著身為一名公民的欣羨。在資訊網路時代,公民的自主性與獨立性提高,嘗試透過i-voting選出更貼近民意的政務官,確實有其一定的必要性。然,以選民的角度出發,i-voting需克服以下三個問題:
一、資訊鴻溝與代表性問題:掌握網路科技的仍是青壯年居多,對於無法熟稔使用或慣於接觸網路科技的年長者,如何引導他們進行線上投票?即便設有實體票選辦法,如何強化他們踏出門進行投票的意願?若因網路票選的便利性高,導致網路與實體票選的參與程度有所落差,網路民意又以青壯年居多,如何說服大眾選出的政務官能真正代表多數民意?
二、候選人的科技熟悉度:雖有實體與網路投票兩種途徑,但參與遴選的候選人,若能熟悉掌握網路科技的宣傳方法,或許便能成功為自己爭取不少票源。然,政務官畢竟和政治人物甚或明星的屬性不同,熟悉操作網路媒體文宣之候選人,未必是一位好的政務官,若又缺乏關注性的監督,選民如何判斷候選人之良莠?
三、候選人與府會關係:公民遴選讓人人都可登記成為候選人,都有機會在市府內一展長才,然若投票結果為一位政治或行政素人,在無任何行政歷練的背景下,是否能處理好府會關係亦是另一項問題。若府會關係無法聯繫溝通,是否又只是選出另一位無法協調府院關係的馬總統?
實施i-voting的立意良善,若能在制度上精益求精,同時顧及傳統型市民與網路型市民,則能更加完善。
(作者為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