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經濟的永續發展戰略

當前台灣經濟所面臨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失去動能、陷入瓶頸

台灣經濟成長經過七○年代、八○年代高度成長階段,到了本世紀初,台灣的個人平均國民所得已高達一萬二千美元以上。而且經過九○年代台灣在政治改革上銳意革新完成民主化進程,台灣的國家競爭力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和洛桑管理學院(IMD)等全球競爭力評比中的進步也相當明顯。

可以說,在台灣政治民主化後,經濟的發展已同時脫離開發中國家的行列,向已開發國家邁進。但是,很遺憾的是,近幾年來台灣經濟發展明顯陷入困境。經濟發展的動能不足,產業轉型未能順利,經濟出現空洞化傾向,導致經濟發展陷入瓶頸,是台灣當前最大的隱憂。

(二)經濟成果未能為全民共享

整體經濟發展表現未盡令人滿意,更嚴重的是,經濟成長的成果未能為全民共享。不僅過去五、六年台灣的每人GDP未能有效提升,一直徘徊在一萬二千至一萬四千美元之間。一般大眾更沒有感受到所得增加,根據行政院主計處二月發表之統計,去年我國「實質經常性薪資」出現百分之一點二八的負成長,是連續第二年下滑,也是歷年來最大減幅,顯見國人的實質購買力正逐漸地在降低。

也可以說明,為什麼過去幾年每人GDP不能有效提升,因為經濟成長只限於一部分,社會上另一部分人成長不快,甚至沒有成長。這個畸形發展將會造成台灣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的後果,大家不能不正視。

探討造成台灣經濟問題的原因

(一)不能跳脫舊思維擬訂台灣經濟新戰略

台灣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全球的經濟情勢也因為中國、印度等提供大量廉價勞力的國家加入,而產生結構性改變,如果仍停留於開發中國家追求低勞工成本、大量生產、出口導向的舊戰略,也就是把台灣的產業重心轉移中國,複製台灣產業的過去模式,以微利低價產品傾銷全球市場。這不是台灣經濟的全球化戰略,而是台灣經濟的中國化或台灣經濟依附於中國的全球經濟擴張戰略;是台灣主體經濟的自殺戰略。

(二)錯把中國化當全球化

我國廠商為什麼不重視研發及轉型?這是政府政策放任廠商西進,追求降低成本的策略所造成的。在二○○一年政府大舉開放八千多項產業項目赴中國前,有不少台灣企業尋求併購美國等先進國家企業,以取得核心技術,進行產業升級。然而,政府大開赴中國投資之門後,中國熱各國都有,但台灣特別的熱,其熱度超越了人家的數十倍,甚至百倍。產業大量赴中國投資,我國的經濟成長是否因此比別國快?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是否因此大幅提升?我國的一般大眾是否得到廠商西進的利益?不僅沒有,反而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失業率高升等問題。

近來更有人鼓吹中國市場龐大,台商必須及早進入。事實上,中國人口佔全球二○.二五%,是人口大國,但是其GDP僅佔全球四.三五%,是經濟落後國。台灣產業捨棄歐美日等GDP強國市場,卻迷信中國市場,忽略中國經濟發展的種種經濟政治社會的風險,是當前台灣最大的危機。

開創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新時代

新時代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不是轉移中國,而是轉回台灣,確立以台灣為重心,擴大向全球開放,引進全球資源、資金、技術、人才,進一步發揮台灣產業創新能力的競爭優勢,提升本國的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社會、環境與國民生活品質的新戰略。

過去的台灣,只是世界經濟舞台上為國際市場提供廉價優質產品的製造工廠,走向世界,把雞蛋放進世界各國的籃子。今天的台灣,要讓世界走進來,把世界各國的雞蛋放進台灣的籃子。

首先,是從「去中國複製台灣的昨天」的策略,轉到「建設台灣的今天,開創台灣的明天」。制定二十一世紀台灣國土建設規劃,讓台灣人能生活在世界第一流的城市和鄉村。

台灣國民素質高,經濟、科技實力強,城鄉工程建設潛力雄厚,完全有能力在台灣創造最美、最舒適的城市和鄉村。過去台灣不少城鄉建設醜陋的問題是短線操作,以近期營利為目的,缺乏以完善的生活品質和美化自然環境為目標的永續發展觀念。結果是「為了賺外匯,民眾把花園變工廠,政府把公園變工廠,台灣變成醜陋污穢的大工廠」。現在世界大工廠轉移中國,正是台灣恢復晴朗的天空、美麗的大地、青翠的樹林、清澈的河流的良好時機。

第二,保持並繼續開發世界第一流的高附加價值農業。

台灣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台灣農業發展方向,應著重生態維護,利用台灣高科技優勢,引入適用於高附加價值農業的生物科技、奈米科技,創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數位化農業研發、生產、行銷體系。

第三,發展文化、教育、服務產業。

台灣文化教育有基礎,但亟需銳意改革,培養具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創新能力的優質人才,把二十一世紀台灣的人文與科技提升到世界最先進的水準。

第四,保持並繼續開發世界第一流高科技產業。

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已開發國家產品,必須具有其他國家不易超越的特殊創新優勢,才能持續保有國際競爭力。不求產品創新,只圖降低勞工、土地成本,「產業重心轉移中國」,即使一時獲利,必將在中國大量生產、殺價競爭中慘敗。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之道,絕非「水往低處流」,而應「人往高處走」,繼續開發世界第一品牌,保持持久的國際競爭力。「研發留台灣,設計、製造轉移中國」的策略是錯誤的。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優勢,就在形成研發、設計、製造、測試、封裝、行銷垂直分工的群集效應。這是台灣產業發展的成功創造,不可輕易放棄。

第五,傳統產業之保護與提升。

人類食、衣、住、行,永遠離不開傳統產業。認為傳統產業是夕陽產業是錯誤的。傳統產業發展目的是保存傳統,發掘傳統。台灣人民祖先的智慧結晶不能流失。其次則更可發揚傳統,將傳統產業與現代產業結合。藉由自動化、高科技化、品質高級化、產品差異化等方式,提升傳統產業品質,推陳出新,開發新產品、新服務,使傳統產業高附加價值化。

第六,充分發揮台灣中小企業的作用。

過去台灣走向世界,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過程中,中小企業做出了重要的歷史貢獻。今天建設新時代台灣的新經濟,也需要依靠台灣的中小企業。政府應改變向出口導向大企業傾斜的租稅政策,把主要力量轉向扶植中小企業家對內需產業的發展。

總結:政府政策不能偏差 堅定信心再出發

台灣目前的經濟社會危機,很大原因正是緣於政府未能以全民整體為考量所做出的偏差政策造成的。政府對產業發展,主要責任是目標管理,必須以全民的利益、國家的整體發展來考量,制定經濟產業政策的方向,訂定正確的國家發展戰略目標,才能確保經濟成果為全民共享,這是政府最大的責任。台灣擁有進入開發國家經濟的基本能力,然而由於台灣內部親中力量經常罔顧事實的造謠、攻擊、抹黑,使台灣社會相當程度上對國家整體經濟現狀認知錯亂、士氣低落、喪失開創新時代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方向與信心。

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的召開,應當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還原台灣整體經濟的事實真相,正確認識台灣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制定符合新時代台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戰略方向與具體規劃,堅定信心再出發。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