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西進和所得倍增的矛盾

經續會若達成提高赴中國投資占資本百分比的共識 台灣受薪階級未來只會更悽慘

■ 林洽

七月十日出現兩則對照強烈的新聞。一是政府宣示要在二○一五年達到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三萬二千美元的目標,約為目前兩倍。另一則是國內受雇者平均薪資,最近五年間不論教育程度高低,平均薪資通通降低!後者是前者不利的註腳。

五年來台灣經濟並不是沒有成長,可是受雇者薪資的水準為什麼不升反降?顯然,五年來台灣經濟發展的利益,全部流向資本主。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外乎勞動需求的下降或勞動供給的增加。從受雇者薪資下降的現象來看,可以確定這純粹是勞動需求普遍下降的結果。勞動需求普遍下降的原因,不外國內的投資不足。而國內投資不足的主要原因,依投資統計觀察,就是過度的投資中國。

假如投資中國真如積極西進論者所說,和台灣經濟成長有互補的作用、對台灣經濟很好,那麼投資中國應該不只是替代台灣,而是提昇台灣;應該不只是替代台灣的薪資階級,而是造成台灣勞動需求的增加、受薪階級薪資的上升才對。經濟有成長,而受雇者薪資普遍下降的弔詭現象,正可以旁證過度投資中國是台灣薪資下降的罪魁禍首。

至於國內生產毛額十年倍增的宣示,有幾個必須釐清的內涵。首先,國內生產毛額加倍並不等於受雇者薪資加倍。受雇者實質薪資是否因此得到好處,要看支持此一宣示的政策內容如何。假如經濟政策和過去幾年一樣,對資金西進只有形式上的設限,甚至在稅制上鼓勵資金外移,那麼即使國民生產倍增的目標達成,受薪階級可能反而受害。

第二,這項宣示是用美金算的,因此只要美國維持每年百分之七的通貨膨脹率,美金因而每年貶值百分之七,那麼即使台灣十年之間每年實質經濟成長掛零,這個宣示仍然可以兌現。

第三,這個倍增的目標還有待統計方法與定義的改變來達成。

薪資家庭、農民、小販佔台灣人民的大部分,而薪資家庭的收支又與農民及小販的收入息息相關;可以說薪資家庭的利益就是台灣人民的利益。

「每人生產加倍」與「每人薪資加倍」,需要非常不同的經濟政策。假如進行中的「經續會」最後達成提高赴中國投資占資本百分比的所謂「共識」,那麼台灣薪資階級的將來將更為悽慘。站在多數台灣人民經濟利益的立場,即使「每人薪資所得」只增加一半,都比「每人生產」增加一倍的宣示有意義得多了。

(作者為經濟學博士、獨立評論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