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訪問韓國,與南韓大統領朴槿惠舉行高峰會後,政府的「韓國憂鬱」果然再度揚起。連日來,從經濟部到馬總統,紛紛把中韓即將在年底簽署FTA,當作是洪水猛獸即將來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如果持續在立法院卡關,台灣經濟彷彿就要滅亡。二十一世紀的台灣,居然有人以為愚民政策仍可奏效,看來問題的癥結出在:我們實在是有個「笨政府」,還有個「壞總統」。
習近平拉攏南韓,是一項已經進行了相當時間的地緣政治戰略部署。北韓在今年二月間三度進行核試爆的脫韁之舉,引發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對平壤的經濟制裁決議,習近平政權在四月底一改過去一向在背後撐腰的角色,通令落實對金正恩的加強制裁,以教訓根本不把北京放在眼裡的小老弟。不僅如此,中國同時刻意越過北韓大打「南韓牌」,直接給北韓排頭,間接則是意在日本與美國,擺明是個手段靈活的精心設計。
有趣的是,性格鮮明的安倍,也不是省油的燈,當然警覺到北京意圖在東北亞孤立東京的企圖,於是隨之打起「北韓牌」。趁著中朝關係出現裂縫之際,前不久即派遣特使飯島勳前往平壤訪問,直接與金正恩建立對話管道,做為平衡與牽制。安倍這招事實上是與小泉學的。飯島勳這位知朝派,早年累積相當豐厚的平壤經驗,正是安倍的政治恩師、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秘書官。
因此,看待東亞的政治變化,要從「中國崛起」與「日本復興」兩股上升的氣旋中找出主軸,才能計算出台灣的相對位置。這個區域現象說明,幾個國家領袖無不在進行大局觀的博弈;同時,習近平既然意在拉韓,必然要釋出經濟誘因,這是他承諾要爭取在年底搞定中韓FTA的動機背景。
但是回到微觀的角度,本週正在南韓進行第十二回合中韓FTA談判,實際狀況又是如何?延續著上回合在中國談判的歧點,首爾將農產品列為敏感項目,以避免中國廉價農產品叩關衝擊本國農業;北京則是將機械、汽車及石化等製造業訂定為敏感領域,是該國現階段發展中的重點扶植對象。那麼在「習朴會」之後又如何?根據南韓官方的訊息顯示,首爾不會在農產品上讓步,也會要求中國儘早開放機械等製造業市場,是標準的談判喊價姿態。
看到中韓領袖握手歸握手,國家利益在上桌時必然要明算帳,再回頭聽聽我們的國家元首又是怎麼說的?最近在好幾個場合,政府一再重複的若干論點是:一,在中國市場,韓國產品是台灣產品最大競爭者,中韓FTA將對台灣經濟影響重大。二,台灣工業產品,包括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玻璃等,有二十四.七%、總產值約三八六億美元,將受到韓國產品的嚴重威脅。三,所有台灣出口到中國的工業產品,有二%到五.四%的項目,總產值介於三十一億到八十四億美元,可能直接遭到韓國產品所取代;特別是台灣南部的石化業與高雄的鋼鐵業,會受到韓國產品最大衝擊。把以上各點,對照中韓的爭執,馬英九舉例的品項,不都是中國對外高度保留的敏感項目嗎?
如果,政府是假設中國今年底一定會對南韓施惠,門戶大開,基於「兩岸關係六十年最好」,中國不是早該就這些商品項目對台灣點頭了?既然如此,政府為何牛頭不對馬嘴,指責學運與反對黨阻擋服貿協議呢?這涉及人員流動,並無關產品啊?若因為服貿會影響貨貿,那麼政府在去年六月趕著先簽署的為什麼不是貨貿?如今,在中國已經表示服貿與貨貿可以分別處理後,政府的貨貿談判進度,又為什麼到現在談不下來,還在慢慢磨呢?
攤開真相,答案出現,原來這個笨政府是徹底無能,而帶領這個政府的,是個大打「恐韓牌」,只想諉責「我們被在野黨少數暴力杯葛給箝制」的壞總統,這才是台灣最該「心急如焚」(馬英九語)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