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對吧 金曲獎搞成金中獎

◎ 汪安台

金曲獎近年公信力大不如前,本屆金曲獎落幕,不出所料,拷秋勤樂團即在臉書上大批「舔中舔不停」,主持人一開口就把台灣講成「內地」,回顧經典大合唱時更跳過六四紀念曲《歷史的傷口》。

相較於挺社運的藝人在金曲獎摃龜,來自中國的李健的《拾光》專輯就入圍了三首歌曲,新人獎也頒給來自中國的李榮浩,請問台灣誰認識李健了?誰聽過李榮浩了?

綜觀華語流行音樂,台灣長久以來都是中心,即使王菲和那英,也都是台灣唱片工業之產物,並不具備中國元素。

有人說五月天等台灣樂團受崔健的影響,但崔健那批樂手還是靠魔岩等台灣公司打造。中國或許不缺音樂人才,但缺少民主氣質卻造成中國流行音樂創作深度不足。

文化的根本是國民的素養,這幾年,即使台灣文創產業不論題材與水平都遠勝中國,台灣的一些獎項卻屢屢讓中國人得獎,癥結除了因馬政府執政時,文化人羞於以台灣精神為標竿,也在於馬政府對台灣文化建設投資不足,在「六三三」等廢物似的拚經濟口號中忘了文化的基本價值。

馬政府急著把產業與文化混為一談,一味要求文化單位自負盈虧,以這次得台語大獎的歌手為例,辛苦了十多年,甚至窮到吃白飯拌醬油!講難聽些,馬政府根本是讓文化自生自滅,於是文化人不得不向商業價值,甚至向中國市場靠攏。

再舉個例子,故宮近年大力推動各種行銷,連翠玉白菜都當成滿足口腹之慾的餐點販賣,甚至調漲票價,但無法常花大錢買票的學生們反而被當成比中國遊客還不如!久而久之,文化建設的功能就消失了。

今年金曲獎颳起「中國風」,馬政府對國民文化素養提升之努力不足就急著擁抱產業,文化政策向短視近利看齊,加上長久以來的藍綠意識形態之爭,我擔心,再這樣下去,台灣文化真的會「中風」,馬政府該好好反省了。

(作者為退休人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