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受難週」的台灣

■ 王崇堯

三月二十日起一個禮拜,是基督宗教紀念耶穌釘十字架受難的節期,稱為「受難週」,而一週過後的主日,即是歡慶耶穌從死裡復活的「復活節」。受難週的第一天是週日,稱為「棕樹主日」,描述耶穌最後生涯騎驢進入耶路撒冷時,民眾手持象徵勝利的棕樹枝夾道歡迎,期待他出來領導革命反抗羅馬殖民統治。

受難週中,耶穌也曾建立一個為門徒洗腳的「僕役典範」,稱為「週四誡命」(Maundy Thursday)。Maundy是從古拉丁文Mandatum而來,意味「誡命」。耶穌為門徒洗腳,意味握有公共權力的人,不是藉此權力來奴役他人;而是謙卑服務,為他人盡心盡力。

受難週中最重要的一天是週五的受難日,稱為Good Friday。Good Friday可能衍生自古文的God’s Friday(上帝的週五)。在基督宗教的傳統中,這一天要禁食,默想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受苦。接著週日復活節早上,基督教徒會攜帶各色各樣的雞蛋前往教堂慶祝。雞蛋預表有新生命在殼內成長,象徵著復活。「受難」與「復活」,其實象徵著「苦痛」中的「盼望」。

今年的受難週,正逢中國霸權制定「反分裂國家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併吞台灣之際;這也真如台灣的受難日,好像十字架強壓在台灣人的身上,置台灣於死地。可悲的是,在耶穌的受難史中,向羅馬當局喊著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竟是自己的猶太人;這也如同今日的台灣,在中國大敵當前,一些「台灣人」不但沒有反併吞,設法與人民團結一起來對抗中國,反而處處擾亂,非得將台灣推上十字架上不可。

神學家莫特曼在《希望神學》所詮釋的「盼望」,實可作為今日台灣「受難」的安慰及鼓舞。他說:「上帝是使人衍生盼望的上帝,這種盼望在復活與十字架的矛盾中產生。復活的盼望成全與罪(如同反分裂法)對抗的公義、與死對抗的生命、與苦難對抗的榮耀及與現今紛爭(如同泛藍的三一九)對抗的和平未來。就是這種復活的盼望,使所有事情成為可能(如同台灣獨立),也激發我們的盼望與熱情,使我們的生命更新,充滿活力,也在仁愛中前進。

就是在這種盼望的眼中,世界充滿各種可能性,也使上帝全部的可能性能在世界中實現,使我們(如被壓迫的台灣人)得著自由,也使這個世界(如對岸的中國人)得著自由。」

(作者為長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