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農業需要的不是自經區

◎ 李武忠

農業是自經區爭議焦點之一,事實上後續的貨貿、TPP、RCEP也將面臨同樣問題,必須及早因應,否則會是一場又一場激烈的抗爭,以及社會階層一次次的撕裂。

國內確實有部分農民勤於吸收新知,勇於創新,所生產的農產品品質佳,甚至擁有相關認證,可以透過品質差異和國外進口的低價、卻可能有食用安全風險的農產品競爭,甚至外銷到國際市場;他們不怕貿易自由化競爭,只是這部分比率不到總量的廿%。

而多數農民受到規模、資金、技術、市場等限制,不僅經常發生產銷失衡,價格暴跌甚至血本無歸,也無力與國外大量且低價農產品競爭,對自由化自然憂心忡忡,這才是當前農村的真實寫照。貿然降低進口關稅、開放國內市場,對多數農民而言確實是重大衝擊,農民與農運團體強烈反對,並非沒有道理。

台灣農業若要承受一波又一波自由貿易衝擊,「農產加值」根本無濟於事,必須徹底協助農民轉型、升級。

農業改革,除了從國土規劃著手,訂下確保糧食安全的農地紅線,以及可能的區域配置,這些農地非經嚴格的審查程序不能任意變更;對於短期補償固然有其必要性,更重要的是產業轉型以及技術升級,就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競爭力提升、農民所得增加、農業勞動力強化等深入檢討改進。對於願意繼務農者,無論在經營理念、產銷技術、環境維護、食用安全等都必須要全面升級,縮小普遍級規模、擴大高級品規模,除了給予資金、技術、資訊等協助外,政府所屬試驗研究機構與農改場的人員編制與任務也須重新調整,並檢討修正現行智財權和技術移轉權利金的取得和分配,全力來支援農民達到升級目標。

現在不做,未來衝突必不可免,讓我們一起來督促政府別再空轉。

(作者為農經學者,曾任雲林縣農業處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