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犯罪計畫 作業中-1

◎ 王志中、陳秋坪

根據警方調查指出,嫌犯平時就有寫恐怖小說的習慣,之前就曾創作捷運殺人事件的相關內容,並在網路發表。而我們能做的,除了事後補救外,難道就沒有其他事前預防措施嗎?

以美國為例,在維吉尼亞理工學院校園槍擊事件發生後,專家學者特別回顧分析凶手在學校各類表現包括上課情況、作業內容、人際關係,結果從創作英文課所繳交作業中,發現好幾篇破壞性十足的文章,字裡行間不只暴力訊息顯露無遺,就連報復行動也是鉅細靡遺,就好像是為其日後作為所宣示的預告。因此,教育相關部門開始規定,凡與自由創作沾上邊如詩歌、寫作、編劇等,若作品呈現所謂的犯罪資訊,教師們就有呈報之義務。這樣做,雖然怨聲載道,卻成功遏止幾起攻擊活動,如二○○七年九月,紐約長島區一名年約十五歲的高中生,在日記中記載了一些恐怖威脅和襲擊校園之計畫,經過深入調查,得知這名學生竟不斷嘗試從網路上購買槍枝、炸藥等危險物品,幸好發現得早,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就算收到預期效果,心理學家對類似做法並不是絕對贊同,他們認為即使受過專業訓練,依然無法百分百決定一個人是否有暴力傾向,更何況那些毫無底子的學校教師。對此,克里夫蘭全國學校安全服務會會長川普特提供幾點參考準則,首先,學生作品內容是否真的符合作業要求,還是有一些其他不相干訊息參雜在內;再來,就是對暴力行為、恐怖威脅之描述,愈是詳盡清楚者,愈有可能成真,當然就愈要小心處理。

對於危險物品如槍械,可以法條規定嚴格控管,但一念之差,卻無法可管,所以若能從孩子平常創作中,嗅出一些端倪,或許就能阻止悲劇一再發生。

(作者皆為治療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