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拚經濟」必須斬斷「中國夢」

馬英九總統執政後將「拚經濟」當成口號,每年年初照例高聲嘶喊,年終則績效必然落空,早已被民眾看破手腳、淪為笑柄。今年開春,馬先生果然又高舉「全民拚經濟」的大旗,然則不僅民間反應不佳,檢視其實際作為,包括以大中國史觀調整歷史課綱,以及由馬先生之親信友人金溥聰出任國安會秘書長,表現不力的財經內閣不是留任、就是高升,日前更公開宣稱年底要「拚選舉」,足證其念茲在茲仍是政權的鞏固,今年所謂「拚經濟」云云,再度成為一齣鬧劇。

平心而論,今年國際經濟大環境頗獲改善,美國、歐盟已逐漸走出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的陰霾;而沉寂二十年的日本經濟,也在安倍晉三祭出三支箭的霹靂手段下,終於露出生機。由於台灣經濟是以出口驅動成長的型態,與國際經濟連動性高,若馬政府有心拚經濟,此際確實是一個絕佳的契機。然而,一則由馬先生最近的作為,諸如以調整歷史課綱之名,行去台灣化之實、財經內閣人事欠缺開拓性布局、為了鞏固政權之私,竟將國安重任交付個人密友,顯見其政治意圖甚於經濟,拚經濟只是幌子。再者,台灣經濟本是外向型,向全世界開放,原可藉國際景氣復甦之助奮起,不幸的是,在馬政府主政下卻一味向中國傾斜,加深對中國的依賴;例如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逾五成,且絕大多數是在中國生產,造成台灣幾乎被綁在中國,而中國經濟恰好在走下坡,台灣受到牽連,無法搭上世界經濟復甦的列車。

尤甚者,今日台灣問題的癥結固然在GDP成長乏力,然而核心焦點更在分配不均,失業率高與所得倒退。而馬政府不但推動經濟成長無方,於社會正義與民眾福祉的保障,更是無心,毫無積極作為,坐視民生物價飆漲,房價炒作,貧富差距惡化。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年輕人成為最大受害族群,失業率高、找不到頭路,薪資低、難以餬口;買不起房子,天下之大,竟無安身立命的處所。

由此可知,台灣經濟能否再造春天,民眾能否蒙受成長的甘霖,關鍵在於能否掙脫中國的束縛,走向出口、投資全球化與製造在地化。出口、投資全球化乃係以全世界為市場,不再獨鍾中國。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固然是一個龐大市場,但美、歐、日本的國民所得高,具有高消費力,更足以提供台灣企業永續成長的動能。由於過去台灣企業面臨挑戰時,並未積極轉型,提升研發創新能力與品牌之附加價值,而是選擇走一條容易的路,將中國當成廉價的生產基地。此舉在二、三十年前中國剛打開大門,經濟猶處於發展初階時,確實讓台灣企業獲得廉價勞動力;但長期下來,卻無異飲鴆止渴、割肉餵虎,反而助長中國經濟崛起,成為台灣最強大的競爭對手。

更嚴重的是,台商大舉西進,一方面造成產業空洞化,數以百萬計工作機會流失;一方面由於要素價格均等化,拉低了台灣的薪資水平,導致國人所得停滯倒退。而且,此等「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計入GDP,產生經濟成長的幻象,只有少數企業主獲取巨大利益,多數國人則無法分享GDP成長的好處。欲解開此一難題,唯有鼓勵產業回流,促成製造業在地化,才能創造工作機會,提升薪資所得,使經濟成長的果實真正為多數人共同享有。

總而言之,當前台灣經濟困頓,社會對立之根源,莫不來自這個過度向中國傾斜的中國併發症。因此,探求台灣經濟的妙手回春之道,自然必須從此處著手診斷,始可提出正確的藥方。而我們敢斷言,馬政府如果不拋棄虛幻不實的中國夢,所有政策皆在連結中國、仰賴中國,視其為萬靈丹,則不僅拚經濟注定徒勞無功,甚且恐將台灣帶至萬劫不復的境地。唯有打破將「中國化」當成「全球化」,落實出口、投資全球化,以及提出振興產業的政策,使之在台生根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台灣經濟方可再度起飛,並且為多數人帶來幸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