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王張會」背後的政治框架與媒體尋租

正常的國際外交實務運作,任何兩個國家之間的高層互訪,即使是交戰的雙方,不論其形式是最高規格的「國是訪問」(state visit),或是最低層次的「私人訪問」(private visit),都具有弭平爭端、促進往來的正面意義。至於正常與不正常的判準,在於是否符合國際場域通用的規範;如果任何一方採取不合禮儀的方式接待,這在國際政治上是非常嚴重的惡性示意,捎來的是破壞和諧的干戈,而不是大家期待的玉帛。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與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王張會」,已傳出預定明年二月在中國南京舉行。這場會面是否依據前述標準籌備?有兩個徵候必須檢視。首先,張志軍就是否稱呼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官銜的問題答稱:「稱謂不必那麼在乎」,更重要的是,他和王郁琦之間怎麼把兩岸關係發展得更好,才是最主要的。其次是,所謂的首屆「海峽兩岸媒體前瞻論壇」最近在北京舉辦,台灣的一票媒體經營代表被拉到對岸,為中國主導議題設定幫腔贊聲。

官銜,在涉外事務上,早在一八一五年維也納會議即已建立了國際慣例,陸委會主委雖非派駐人員,但訪中之行當然是國家的代表,絕非張志軍「台灣對這件事老是很重視」可以一語帶過。同時,按照中國「先訂原則」的談判行為模式,官銜不只是「名份」問題,更帶有引導對手接受其政治框架的「實質」意義。因此,非同小可,茲事體大。

張志軍已經露餡:「我們是主管兩岸關係、兩岸事務的部門,是兩個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對兩岸關係發展肯定是好事。」這段「王張會」的定位,即使要視為是具有特定議題的「工作訪問」(working visit),按照涉外專業,依舊要明確官銜、規格,豈可以「負責人」唬弄?若無法正視現實,延續冷戰思維,對兩岸關係正常化發展肯定不是好事。

為了主導話語權,中國使出「拉出去、打進來」的老套路,繼過去的政、學界與反對黨,這回對象是台灣媒體經營者。出面喊話的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露骨地要「兩岸媒體在促進兩岸和平發展擔負更重要責任」,而兩岸媒體交往的基礎,竟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其具體實踐無他,正是「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這是中方希望王郁琦南京行一併帶去的伴手禮。

在設處常駐這個操作點上,北京先把台灣的官、民分開,由會後達成的所謂「六項倡議」看來,例如推動兩岸早日商簽文化合作協議,推動兩岸媒體儘早實現交流常態化、機制化等等,哪一點不是以民逼官?再把台灣特定媒體的勞、資分開,由資方代言人上京去陳述「人員調度、資源控制」等降低經營成本的好處,而把記者在新聞自由處處箝制的工作意向問題徹底排除。

事實上,媒體設處常駐,起碼有三個前提。一、新聞內容的自由︰包括紐約時報、彭博等國際記者不再續簽簽證的懲罰,台灣媒體如何免除「事後審查」的威脅?二、新聞流通的自由︰台媒在中國境內遭網路屏障,是否解除禁止與歧視?以及台媒在中國對國內、外資訊的隨時掌握與自由閱讀,能否與中國記者駐台時享有的條件相同?三、新聞採訪的自由︰台媒在中國是否到中央各部會自由採訪能與中國記者在台相同待遇,不再經過事前申請與審批手續?如果以上都是不可能,若干在台灣有名有姓的媒體資深人員,不據理力爭,面對「中國廣告在台灣刊播可創造一千六百億收益」的誇大利誘,以及「兩岸合辦頻道,先審查後播出」等違背專業理念的提議,亦可不置一詞,從各種角度,這若不是淪喪是什麼?

總結而論,過去五年台灣政商界到中國尋租(尋求壟斷性的利益)的現象,現在開始蔓延到媒體資方,使得原本的社會公器,如今成為新聞自由也可變賣的營利機構,甚至等同侵害台灣民主的縱隊。陸委會若未察覺此等價值掏空,又不能避免國家主權流失的雙重傷害,則會無好會,王張會有什麼好會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