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振興經濟良方─戒掉對中國依賴

美歐經濟迭報佳音,上週五美國更上修上季GDP為四.一%,亮麗表現激勵美股道瓊指數再創歷史新高,有效化解全球對QE減碼的疑慮。美國是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其走上復甦之路,對台灣經濟應是正向的拉力,加以我剛公布的十一月外銷訂單創下歷年新高,未來台灣經濟應該讓人樂觀以待,但何以明年的GDP仍定在不到三%的保守目標?政府仍對經濟成長缺乏信心?

問題就出在外銷訂單的佳音中,出現一個看來不起眼,卻相當嚴重的警訊,那就是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高達五十三.七%,再創歷史新高。海外生產比是海外生產佔台灣接單的比率,而由十一月外銷訂單年增○.八%,海外生產比卻年增二.○%看來,接單的增加,幾乎等同於增加我最大海外生產基地中國的工作機會,對台灣卻幾乎沒有幫助。所以海外生產比一直攀升,對台灣經濟絕對不是好事,可能有利於企業的大股東與資本家,卻是勞工一帖致命的毒藥。

由於全球化的推展,先進國家為降低生產成本,強化商品的競爭力,將生產線外移至低度發展國家,以延續企業命脈。然而,企業採取此種降低成本的經營方式,或許可以少掉轉型所必須付出的努力,但是,企業擴大投資所帶來的就業機會與薪資的提升,在外移模式下均已不復再見於母國,製造業支撐本國經濟成長的動能消失, 產業發展將陷入一灘死水。

尤甚者,在要素價格均等化的效應下,先進經濟體與其製造業外移的對象,彼此之間的經濟差距,長期之後將會呈現拉平的現象,導致產業外移國家必須承受薪資倒退、失業率攀升的惡果。而其衝擊之大小,乃視自身的規模而定;台灣經濟規模較小,又偏偏跟一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連結,產業之遭到掏空,乃是必然結果。更嚴重的是,製造業外移的對象,往往藉著學習模仿逐漸壯大,先在數量上積累出一定的規模,再以量變導致質變,乃開始擁有自身的經濟規模與技術突破,迅速建立起本國的產業,反而成為製造業輸出國的競爭對手。

換言之,製造業因降低成本而外移到發展中國家,形同無形中在培植未來的強勁對手。尤其,對於台灣而言,中國併台野心不變,曾經締造台灣奇蹟的製造業外移中國,等於自投羅網,技術、人才與資金西進,像是割肉餵虎,養大了一隻隨時會吃掉自己的猛虎。況且中國天生就具有龐大經濟規模的優勢,產業發展不但可以踩在台商的肩膀上,如今更獲官方以租稅、補貼手段大力扶植,不僅在傳統製造業,就連科技業,都不再甘於扮演配角,於是培養自己的品牌,掌控技術規格的制定權,從而主客易位,迅速在世界經濟舞台上躍起。而台灣不但淪為配角,甚至命脈都被中國掌控。

誠然,海外生產比迅速竄升,並不是在馬政府執政時期,但是跨越五成的危險邊界,猶執意向中國全面傾斜,那就是七月半的鴨子,不知死活了,而這恰恰就是馬英九傾中政策的核心精神。馬政府欲強行通過的服貿協定必然重挫台灣經濟根基,固不待言;僅以開放中國銀行來台發行寶島債為例,連支持馬政府最力的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都不以為然。

郭台銘指稱中國政府知道產能過剩,所以嚴格審核地方政府的資產負債表,結果他們選擇到台灣來發債,如果他們把這些寶島債籌到的錢,再拿回去投資面板,這樣豈不是用台灣的錢來打台灣企業?郭氏的批判點破馬英九傾中政策的荒謬,在於本是要借中國之力拉抬台灣經濟,但真實狀況卻是讓中國反而借台灣的資金來打擊台灣企業。

國際貨幣基金(IMF)去年已警告,中國經濟成長若減少一個百分點,台灣將減少○.九個百分點,是中國貿易夥伴面臨最嚴峻影響者。因此台灣若未能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則無論多好的經濟數據,例如外銷訂單創新高,也只是替人作嫁。總之,當前振興台灣經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戒掉對中國的依賴,除此別無良藥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