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貿易並非萬靈丹 產業競爭力才是關鍵

◎ 陳建印

主計總處上月29日公布台灣2013年全年經濟預測下修至1.74%,與年初預測的3.67%相去甚遠。然而在歷經第三季經濟成長率下修,以及2012年經濟成長預測「連九降」的洗禮,台灣民眾已對政府部門頻繁下修經濟數據的現象習以為常。此種公部門公布之數據無法獲得民眾信任的情況若持續惡化,對國家政策推動絕對有極大殺傷力,執政團隊應嚴肅看待此問題。

除此之外,執政者也須避免落入「數字治國」的思維。因為預測數據雖有其參考性,但分析結果有時並無法反映實際的情況,且易受到計算方式的影響。舉例來說,失業率是由「失業人數/勞動人口」計算而來,但是當尋職者放棄尋職後,將不會被計入失業人口。換言之,失業率下降亦可能是因景氣持續不佳,導致許多人放棄找工作而產生的結果。

另外,主計處自2005年開始,採取IMF「權責制」的方式計算GDP,簡言之,過去企業海外獲利若沒有匯入台灣則不計入GDP,現在則是無論是否匯回台灣,只要財報認列就計入GDP,準此,台灣的經濟規模也應聲增加。再加上今年(2013)七月,美國宣布將研發費用納入GDP,立即使該國經濟規模暴增3%,再再顯示統計數據的易操作性。

鑒於統計數據易受外在因素影響,建議政府部門不要耗費太多資源回應或澄清研究機構出具之報告。過去,由於亞洲各國政局尚未穩定,因此台灣在出口貿易上,幾乎沒有競爭者,加上相對歐、美、日等國家,擁有較便宜的勞動力,所以靠著出口勞力密集商品獲取大量利益,如今優勢不再,卻仍舊鼓吹貿易開放可促進經濟成長,有其風險。因為全球化經濟的潮流下,產業的決勝點來自產業競爭力,而產業之核心競爭力又需具備(1)市場性(有市場需求);(2)獨特性(別人沒有);(3)不易模仿或取得(稀少性)三種特性,任何產業若無此三種特性,很難僅靠自由貿易而得利。

舉例來說,ECFA簽訂使台灣多項工具機獲得免關稅優惠,但由於條約中註明2014年後,若內含的電腦數值控制器並非兩岸產製,該項商品就要恢復課徵9.7%的關稅,在台灣無能力製造高階控制器的情況下,工具機產業部分商品將面臨明年(2014)被課稅的窘境,可見核心競爭力才是經濟可持續成長的關鍵。

值得欣慰的是,行政團隊根據德國經驗,推出「中堅企業躍升計畫」,試圖扶植潛力企業成為立足全球市場的隱形冠軍,即是為產業培育核心競爭力的作為,但也要確保獲選企業能有效運用政府提供的資源,畢竟該論述提出者西蒙教授亦說,隱形冠軍大多靠自身努力,政府可施力點不多,因此台灣目前的作法可視為創舉,效果尚待檢驗。

其次,日前江院長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雖然成效端視企業主而定,但此宣示,表明政府開始將部分注意力聚焦在社會大眾真正關心的議題上,是個令人期待的轉變。因為,台灣唯有在產業具有核心競爭力,且企業願與民眾共享營利成長果實的情況下,才能創造成長動能,擺脫經濟下修成為常態的窘境。(作者為經濟學博士,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