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何不以美國為師 揚棄依賴中國的經濟模式

政院主計總處日前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一.七四%,由八月預測的二.三一%減少○.五七%,明年亦由三.三七%下修為二.五九%,降低○.七八%,正式宣告今年GDP「保二」破功,而明年改善程度仍然有限。另外,出口是我經濟成長主要動能,但恐將出現連三個月負成長,相對於主要貿易對手國大都恢復正成長,以及我重要出口國家、地區的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經濟都有回溫現象,我國出口竟然獨自連續衰退,實為重大警訊,如何檢討改進,乃是政府刻不容緩的課題。

直率而論,從幾個重要面向分析,台灣經濟當前的景況令人悲觀。其一,產業結構已經瀕臨崩壞。往昔打造台灣經濟奇蹟的產業,包括傳產製造業與電子業已先後外移,落腳地以中國為主,雖然曾經因為利用其低廉的勞力、土地與租稅優惠,而延續產業的命脈,然而中國經濟逐漸茁壯,不再滿足於世界工廠的角色,不但力圖扶植品牌大廠,以打入世界市場為目標,而產業供應鏈亦追求在地化,逐漸取台商而代之。台商以成本控管為競爭優勢,研發非其所長,但中國本土供應鏈在成本上比台商更具優勢,加上技術門檻不高,因此迅速竄起,對台商造成極大威脅。中國追兵已至,而台商轉型卻未見其效,似乎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其二,中國是台灣的敵國,但台灣經濟卻一直升高對中國的依賴程度,不論是貿易依存度、對外投資,都以中國為核心,自甘淪為邊陲角色,至今已是全球對中國經貿依賴度最高的國家。但台灣與中國的經濟互動,卻也由互補轉變為競爭關係。中國經濟剛起步,需要台灣的資金、人才、技術的挹注,當時中國產業猶如台灣產業的下游,雙方呈現互補關係,但是當中國經濟成長累積出龐大動能,就開始調結構,進行產業轉型,加大經濟自主的腳步。而多數中國企業雖以抄襲、剽竊技術的山寨型態起家,但官方大力補貼,使其可不計盈虧拚規模,結果造成產能過剩,產業生態淪為殺戮戰場,在不對稱的競爭中淘汰對手。再者,中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優勢,又因官方政策扶植、非關稅貿易障礙,以及消費者的民族意識所致,市場幾為其本國企業所壟斷,導致在手機、筆電、電子商務與網路的場域中,中國部分企業已躋身世界大廠行列。而台商在中國市場上,等於在從事一場個別企業與國家的競爭,其艱困程度可想而知。

其三,台灣經濟的致命傷在於「台灣接單、中國生產」的三角貿易。台灣出口佔GDP近七成,但外銷訂單的海外生產比率已竄升至約五十二%,因此儘管GDP幾乎年年皆在成長,但逾半的外銷訂單卻不能為台灣提供就業機會。工作不容易找,職場變成買方市場,勞工的薪資自然無法提升,而從實際數據看來,國人平均實質薪資竟已倒退回十六年前水準。另一方面,台商海外生產的產值計入台灣的GDP,因此GDP的成長成果流入企業股東與海外僱用的勞工(九十%是中國勞工),台灣勞工所獲得的分配比率減少,造成GDP成長但薪資卻停滯、倒退現象。尤甚者,台商固多在海外生產,但因營運總部設在台灣,變相可以獲得租稅優惠,導致台灣稅收也大量流失。

由上述分析看來,由於三角貿易盛行,台灣的GDP摻雜了太多虛假的成分,因此政府施政,應以促進就業與薪資的增長為要務,才能真正紓解民眾的生活困境。其實,美國總統歐巴馬推動製造業回流,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已將就業與穩定物價當成貨幣政策的目標,便是重視就業與所得的案例,馬政府應以美國為師,揚棄依賴中國解決內部困境的作法,打造適合製造業生根與回流的投資環境,才能再起發展動能,提升台灣經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