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政治偽君子

■ 葉海煙

民進黨執政的清廉度正遭到空前未有的質疑,一夕之間,台灣竟彷彿變成一個「君子國」,那些「小人」、「壞人」和「罪人」似乎統統遁形而走,而街譚巷聞之間,許多人滿口仁義道德,更多的人則義正辭嚴,口誅筆伐,祇為了劃清界限,祇為了在這政治醬缸裡,奮力爬出一條生路—縱然自己仍然一身臭,卻努力地秀出副文質彬彬的模樣。

本來,政治自有倫理,而言行也自有規矩。遺憾的是台灣人的政治半世紀來,一直依違於意識形態與利益思考之間,一些政治人物於是假「善」之名而行「惡」之實。而那一襲「善」的外衣在意識形態妝點之下竟堂而皇之地掩蓋住無數不堪聞問的醜惡與骯髒。如此一來,真實的利益與福祉便被棄置一旁,任由成群結黨的政治寄生蟲吮食殆盡。

然而,道德與人格的價值確實不能被掏空,政治人物的精神資產更不是什麼「道統」或「心傳」下的稀有之物。此刻,如果台灣人的道德感竟在那些混淆善惡與是非的判斷之中一路被夾殺,甚至因此無端地對別人施加「道德的壓力」,而竟讓自己在「良知的傲慢」裡淪落為「禮教吃人」的幫凶,那麼台灣政治的前景就堪憂了,台灣人的新價值也恐怕會在「不是天使,便是魔鬼」的極端心態裡被折磨得半死。

當然,總統府副秘書長的「動態道德觀」是說得有點牽強,但曾幾何時,台灣竟從戒嚴時期「一言堂」的「乾乾淨淨」,變得如此狼狽,如此斑駁,如此不乾不淨?也許,此刻我們才多少看到一些「本來面目」,也才真正回到人性的基本盤。因此,社會的道德水平其實是在一個動態的歷程中不斷地尋求一個真正的平衡點,而其間也確實會出現不少評斷某人「道德或不道德」的相對的參考系數,來供大家做出有助於「公共道德」的思維與動作。

在「法治」已經無法倒回到那理想的「德治」的現實情況下,我們又如何能一味地利用所謂的「最高道德標準」,來充當政治攻伐的利器?顯然,追本溯源,釜底抽薪,乃執政黨自救,台灣人自保的當務之急;而讓一切回歸事實,回歸理性,回歸法治的平台,我們也才可能避免心理的內傷與精神的內耗。前些日子,有記者自述他親眼看到趙建銘步入台北看守所的時候,竟有一種莫名的感動,因為那一刻他突然覺得台灣還有法律,還有起碼的公理與正義。哎!天佑誠實無欺的台灣人。(作者為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