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金馬獎之在地語言集體放逐

◎ 高志仁

金馬獎五十週年,華語電影界巨星雲集,星光閃耀;相對的,台灣電影史上具樞紐地位的台語電影,近乎絕跡。

當然,要金馬獎向台語片「致敬」,倒也勉為其難。一九六○年代,台語片大為流行,中國國民黨政府為求反制,以優良國片金鼎獎為基礎,根據「國語影片獎勵辦法」設立金馬獎,原本於十月底舉行為「偉大領袖」祝壽。土裡土氣的台語片任其自生自滅,高級時髦的「國語片」則舉行隆重典禮表彰崇揚。

這次金馬獎頒最佳電影歌曲獎時,入圍作品包含《阿嬤的夢中情人》和《總舖師》的兩首台語歌,頒獎人不會講台語,有點緊張,揭開得獎名單時,竟脫口而出:「 還好不是台語的」(兩位入圍者的心立刻變成冰的啦),雖是有嘴無心,卻準確透露出金馬獎五十年身世的底蘊與深意,在地語言集體放逐的文化潛意識。

金馬獎所代表的「中華文化」意識,隱微浸潤而無所不在,例如在此要恭喜瑤瑤以《志氣》獲新人獎,喜極而泣,不過這部片的一幕,教練激勵參加世界盃資格賽的拔河隊員說,贏了比賽,妳們就不再只代表自己的高中,而是什麼?隊員齊聲答:「中華台北」!看到台灣運動員熱血追求的,竟然是國家的別號與綽號,這也讓人很想哭就是了。

另外,最佳紀錄片《看見台灣》,由於擁有實質意義上的「高度」,對中華文化馴化意識下的台灣人而言,具有相當程度的開眼和教育作用,但看來終究是重複了台灣社會只有受害者(受傷的土地)、沒有加害者(重傷土地的外來殖民政權)的意識邏輯,行政院長夫人哭到抽搐掉下的,不會是懺悔贖罪的眼淚。

蔡琴演唱唱成了呼求「團結」的大合唱,林強領獎時倡言要鼓勵、少批評,「校園民歌」和「新台語歌」兩大主角異口同聲,在台語片隱身的金馬五十,中華一百,無限和諧。

(作者為「一中不合作」部落格版主,http://kotsijin.blogspot.tw/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