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中國的「三和戰略」

王崑義

我國首度推出的「二○○六國家安全報告」裡,在第十三頁中提到一個「中國三和戰略」概念,報告中雖然用這個名詞,卻沒有解釋它的意涵,這是中國當前建構國際戰略的設計圖,如果不加解釋,恐怕無法理解中國戰略的核心價值。

從二○○三年中國提出「和平崛起」概念以後,雖然他們希望用這個名詞在國際公共領域塑造和平的形象,但「崛起」的意義仍難擺脫二戰前德、日採取擴張性崛起的惡劣形象,在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指點之下,中國重新找回八○年代鄧小平所提的「和平發展」概念。「和平發展」意味著對外追求和平,對內追求發展,這種「內外兼修」的戰略觀,中國希望能消弭國際間對中國威脅性的思考。

為了充實「和平發展」的戰略意涵,去年初中國人大、政協會議所通過的決議案中,就不斷訴求構建「和諧社會」的概念,伴隨著在反分裂法通過以後,開始採取跟連、宋和解之路,「和平、和諧、和解」的三個概念,逐步變成「和平發展」的重要支柱。

去年十一月三日,胡錦濤重要幕僚鄭必堅在北京一場研討會中,完整的提出「對外和平、對內和諧、對台和解」的說法,使得「和平發展」的戰略作為有了立基點,也讓「三和戰略」的藍圖更為清楚。

為了構建「三和戰略」,去年中國的「十一五計畫」中,特別提出一個「共富」計畫,也就是中國希望能夠在周邊國家建立「共富圈」,對內建立「共富區」,實現外拉內引的共富道路,這種「梯度遞移」的作為,才能使中國沿海和內地的貧富差距拉近。

所以「共富圈」的建構,還是以提升中國內地發展為主軸,也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服務,所以構建「和諧社會」才是整個「三和戰略」的最重要目標。有了這一理解,我們才能知道中國對台所釋出的善意,其實只是想要提升內部發展,並非真正具有和平的價值意涵,理解這個現實,兩岸真正和解之路,也就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

(作者王崑義,政治評論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