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五十金馬 不吹喇叭 《總舖師》看評審團自我肯認障礙

◎ 李怡芳

兩個人的身上,都有我的影子,但是由於我的亞洲背景,我抗拒這種比較。

這是千里達作家奈波爾於《抵達之謎》一書中,談及從千里達前往英國的旅途中,遇到兩個「黑人」時的感想。即使明白自己在別人眼中,也同樣被區分成有色人種,但他的自我設定,是要迎向一個「波瀾壯闊」的世界,所以彼時展翅遠行的奈波爾,眼光並不停留在送行的家人、或是途中的黑人身上。

這樣一種對於自我肯認的抗拒,在擁有身分認同焦慮的國族或是個人身上,十分常見。此屆的金馬獎入圍結果,就是一個好例子。

攤開華麗的入圍名單,在對於華語電影大師與新秀交相輝映,同感與有榮焉之際,也令人驚詫於如《總舖師》的遺珠之憾。這不是一個叫好或叫座的選擇題。票房從來就不應該是評鑑優劣的考量因素。但就如評審以為林美秀在《親愛的奶奶》中內斂的演技更需功力,實在讓路人如我者,都不免想要跳出來說句話。

只要對於電影領域稍有涉獵,就一定都知道,喜劇比悲劇難辦多了。要人哭很簡單,只要多放點辛香料就行。但要人笑,那可是非得要氮氣之流的化學元素,才能達成。《總舖師》當然不完美、也有勉強的時刻,但這其實是台灣較少開發,而且在戲劇操作上,難度極高的劇種。而即使在《總》片這樣大小演員皆到位的陣容中,林美秀的演出仍然能「閃閃地發光」,這樣滲到骨子裡的喜感表演,其實需要的是更上乘的功力吧。

對於喜劇的偏見,已經很令人扼腕。但更嚴重的,恐怕是評審團的自我肯認障礙。是的,《總舖師》有些梗好冷,有些拼湊或許刻意,有些橋段可能流於表面,但我以為,導演陳玉勳完成的是一部非常純粹的台灣電影。它的趣味,就是我們的日常;它的溫暖,透著這塊土地的溫度;它的種種構成元素,也就是我們生存的土壤。不管誰要不要承認,《總》的低俗和生猛,其實已經深刻地反映了這個社會裡一些很內在的面向,戳中了只有在這裡長大的囝仔才有的穴道。儘管它一點也不偉大或悲傷。

意外難免,但其實入圍與否,也真的就只是數個人的意志投射罷了。而我們在漆黑的戲院裡跟著《總舖師》一同「起笑」的集體回憶,那是誰也無法否認或是抹煞的。

(作者業影片翻譯,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