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傅正的選擇

■ 蘇瑞鏘

台灣能有今天的民主成就,許多前輩的努力不應或忘。其中,本月十日逝世十五週年的傅正(一九二七|一九九一),就是其中一位。傅正,江蘇人,一九五○年隨軍來台。原為國民黨員,不久卻脫離該黨,之後跟隨雷震參與「自由中國」以及籌組「中國民主黨」。一九六○年與雷震同遭警總拘捕,被囚禁六年又三個月。出獄後,任職世新專校與東吳大學政治系。一九八六年與黨外人士組成民主進步黨,成為戰後台灣戒嚴時期唯一參與兩次組黨的民主鬥士。

從傅正參與民主運動的過程,可見其不斷超越既有生命格局的努力。來台之初,他不但是國民黨員,還是軍中「訓練政工的政工」。之後由於不滿國民黨的專制行徑,遂脫離該黨,這是「黨籍」的超越。

在主編「自由中國」、參與籌組中國民主黨與民主進步黨的過程中,本身為「外省」籍的傅正,不斷突破「省籍」的藩籬,一再與「本省」籍人士合作追求民主,這是「省籍」的超越。

一九七二年,面對台灣的國際空間遭中國排擠的危局,雷震提出「救亡圖存獻議」,建議國民黨高層「從速宣布成立『中華台灣民主國』,以求自保自全」,而這篇「獻議」是由傅正加以條理化,可見他應贊同雷震的主張。另外,民進黨成立後通過「住民自決」的決議,其中已蘊含台灣住民選擇「中華民國」以外國籍的可能性,此時傅正亦表支持,這是「國籍」的超越。他說:「我們主張『住民自決』,是表示說我們在台灣的人有權參與決定今後台灣的命運。由歷史的教訓,我們知道國、共這對難兄難弟以往有兩度合作的經驗,我們是怕,時局一變,台灣住民的權益會被國民黨出賣掉」。觀乎今日國共兩黨互動的走向,想起當年傅正對國共兩黨本質的前瞻性透視,不禁令人佩服。

另外,傅正雖是一位自由主義者,然仍有相當程度的中國情懷。不過,在普世的自由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兩種價值之間,傅正雖有過掙扎,然最後仍選擇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這種民主優位的價值選擇,更是值得後人效法。

(作者為彰化高中歷史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