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盲目撲殺流浪犬貓的不良後果

◎ 林荀龍

狂犬病在台灣絕跡五十年後再度爆發,民眾極度恐慌。事實上,狂犬病的傳染能力並不如先前SARS或H5N9禽流感可藉由空氣傳染般可怕;大量的狂犬病毒通常存在於發病動物的唾液中,必須直接經由傷口感染肌肉或結締組織後,經神經細胞進入中樞神經,並在神經組織內增殖後出現各種嚴重神經症狀。因此,只要避免被罹患狂犬病動物咬傷,就能避免被感染。

目前,台灣狂犬病疫情似乎還多侷限於野生鼬獾的感染及例外的一隻錢鼠。但很多民眾卻因擔心所謂「瘋狗」,而通報政府單位捕捉周遭流浪犬貓,導致各地動物收容所爆量。前些天報載,雲林古坑又有鼬獾闖入民宅而疑似被家中飼養犬隻咬死。然而,爆發狂犬病流行的此時,盲目移除環境中的流浪犬可能發生以下後果:

一、將更使人類直接暴露於鼬獾或其他受感染動物的威脅。因為家犬甚或流浪犬貓的生活環境,往往介於人與鼬獾(野生動物)之間,由於犬貓具地域性及各種感官功能均較人類敏銳的特性,更能及早發現並攻擊受病毒感染而出現行為異常的鼬獾。

二、大量捕捉流浪犬的過程,反而迫使牠們遠離都市而更接近野外、樹叢,被感染狂犬病的機會因此大增,可能反噬人類。

一部劇情片中,當兩個人都受到生命威脅時,其中一人就想辦法要先將另一人殺掉以保命,這種人在劇中一定是被歸類為壞人,我們現在不正是如此嗎?

台灣流浪犬貓的問題多年來一直存在,為了減少流浪犬貓數量,這些年許多民間動保團體一直努力推行流浪動物TNR(捕捉、絕育、放回)的計畫,希望「以絕育代替撲殺」來控制繁殖數量。目前,部分政府動物防疫單位對於狂犬病防治目標,設定在圍堵山區,優先巡迴山區施打疫苗,以避免疫情擴散,這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否也可考慮將TNR納入整體狂犬病防治計畫中的一環,利用大量已注射疫苗又已絕育的流浪犬貓形成一堵防線,將野生動物阻絕於人類之外,以減少被咬的機會。

(作者為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