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不但閉門造車,還要盲人駕車

儘管多數民眾顯然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持負面態度,認定它對台灣大有衝擊,不相信政府能維護公眾權益,主張交付公投,馬英九所領導的黨國當局仍執意橫柴入灶,在國會強行過關。這就激起社會更多反彈,包括台大三位學院院長等學術、藝文界人士公開要求重新談判,青年學子到立法院嗆聲,國策顧問郝明義為此辭職。

郝明義辭職廣受矚目,不僅是他在出版業的知名度,長期與馬英九保持互動,也在他當初曾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樂觀看待。這次,他協同出版業界提出「兩岸服貿協議對台灣出版及閱讀生態的影響」綜合報告,共一百七十二頁,質量都優於官方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所做的綜合評估報告。在服貿協議簽署前,他寫信給馬英九要求煞車,未獲回應;在與馬政府溝通且勸阻無效之後,他決定辭職。

在公開信中,郝明義強調,全民付給總統一年五百萬元薪俸、兩兆元預算,馬英九卻再三犯錯。在處理服貿協議一事,馬英九罔顧國家安全,破壞民主程序,錯亂政府體制。具體言之,兩岸政策是生死大事,馬英九為了拚經濟或創造政績,未經產業影響、社會衝擊、國家安全評估,貿然簽署協議,且全程黑箱作業,「不是獨裁,就是愚不可及」。

更重要的,他點出「兩岸關係的本質,一直是戰爭狀態」,只不過從早期的「政治與砲彈」到現今的「經濟與銀彈」;從而,台灣所面對的,「並不是一般WTO的簽約國,而是一個有上千顆飛彈還瞄準台灣的對方」。同時,雙方政治社會差異很大,中國出版、印刷、發行、零售四業整合,只對它開放印刷業也會衝擊台灣出版業,「讓小型業者難逃被消滅或併購的命運」;加上言論自由差異,台灣出版社不會因為開放而獲得進軍中國市場的優勢,卻很可能破壞台灣的言論自由。

不論分析兩岸關係基本面,點出馬英九的決策「不但閉門造車,而且盲人駕車」,或提出業界專業評估,郝明義發言,鏗鏘有力,道出實質。儘管不幹國策顧問,他仍對馬英九苦口婆心,勸馬英九誠實評估衝擊,不要再發動投票部隊,讓立法院實質審查,甚至重啟談判,「免除社會可能的動盪,免除中華民國可能的危險」。

郝明義發言,以往馬英九「做了筆記」,不過,從馬英九本人及高官的反應看來,郝明義這次顯然是對牛彈琴。就在昨天,馬英九仍繼續反駁「有的經濟學教授」,否認會有「數百萬中國人壓境」,且夸夸其談,服貿協議「利是遠遠大於弊」。勞委會主委潘世偉更說出讓台灣勞工吐血的話︰中國薪資水準成長每年超過十%,讓中資進來,應會提升國內薪資水準。

馬英九及官員如此反應,反映主政者尚未感受壓力,仍我行我素,一味蠻幹的如意算盤不變。五年來,馬氏行事手法很清楚,除非感受強大民意壓力,他總是一意孤行,在中國政策措施,尤其堅持己見。服貿協議事涉中國,患有「逢中必軟」的馬黨國,只有民意對抗聲浪繼續匯集升高,方可能令其踩煞車。

就此而言,在野黨已表明要在國會把關,反映民意,但國會由黨國的投票部隊把持,違背民意的表決屢見不鮮。民意因此必須把壓力聚焦於立委,除了直接向立委積極表達民意外,也包括已經傳出的罷免行動。最基本的,從郝明義的表現即可看出,反服貿協議本質上是超越藍綠的共同議題,不是只有在野黨強烈反彈,只有更多有識的人民站出來,才能讓台灣民主不受摧殘,經濟社會免於重大災難。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