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北社評論】服貿屠城記

◎ 陳儀深

6月21日台、中兩會在上海簽署「服貿協議」,25日台灣的立法院藍綠雙方打了一場群架,才換得「逐條審查、表決」、「不得全案包裹表決」的承諾,預計七月底八月初立法院臨時會要處理本案時會有一場硬仗。

台派社團磨刀霍霍已經籌畫在7月27日有一個大集結,但是在討論的過程中產生兩派意見,一是消極派,認為三年前已經簽了ECFA、去年也簽了投保協議,今年底還要簽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到底這一次服貿協議的特殊性嚴重性如何﹖如果像三年前那樣集合群眾來反一反、在野黨在立法院鬧一鬧然後照案通過,等於都在馬英九設定的議程之中、一個刺激一個反應,於事無補,應該想想別的辦法;另一是積極派,認為不一定要擋得住才反對,以前是台商去中國、現在是諸多中國服務業的人員資金要進來了,台灣社會的日常生活將全面受到「中國因素」包圍,至少要反映可能受害者的疑慮,讓馬政府聽到反對的聲音。

如果從比較根本問題的尋求解決,例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乃至憲法條文的修改,消極派其實是積極派,而反映疑慮、發出聲音的積極派其實是消極派。然而即使是大處著眼,也要從小處著手,所謂的積極消極不必有高下優劣的分別。

我們看民進黨剛出爐的說帖,警告台灣對中國開放服務業以後,各行各業受到的衝擊如何深廣,中國專業人士及其家屬大量來台之後,如何可能造成國家安全隱憂,但是除了表達反對立場,因應策略語焉不詳,恐怕無法滿足支持者的期待。其實,二0一0年五都選舉、二0一二年總統大選之際民進黨透過諸多民調以及選戰考量,已經決定了面對ECFA的概括承受立場,只是在九二共識方面與國民黨切割對立,如今服貿協議只是ECFA架構下的一部份,民進黨的反對重點要放在程序部分還是實質部分﹖局部還是全部﹖反對的力量要大到甚麼程度才不會遭遇反噬﹖這個功課不應該隨著說帖的出爐而停止。

可以確定的是,台、中關係已經到了新階段,所謂「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已經不是一種概念或論述,而是活生生的現實;評價中國人、物與台灣人、物的優劣也不是專家學者的專利,而是市井小民說了算。不過即便像香港那樣與中國政經一體化以後,歷史基因造成的差異和反彈,也足夠讓台灣人刮目相看、讓北京領導人懼怕三分。換句話說,台灣政治與中國政治畢竟已經是二不是一,經貿文化的緊密發展不一定帶來政治的親密連結,我們在這個新階段要保持警覺,不要貪心或隨便把「木馬」拖進城裡就好,但還不必悲觀喪志。

(作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