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先求有再求好 永遠好不了

◎ 郭振鶴

攤開政府近期的重大政策,可以發現許多政策都是「先求有再求好」,讓人民對於政府的施政不是「霧煞煞」、就是抱怨連連。不論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十二年國教問題、證所稅、奢侈稅,還有行政院五月底公布的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都是「先求有再求好」。

十二年國教的免學費門檻一變再變,免試入學也讓家長與學生搞得人仰馬翻;強行上線的證所稅拿掉原本的八千五百點天險,但是原本預期的股市卻沒有反應市場看漲,最近股市反而連八千點都不到,因為股市是體質與結構性的問題,根本就沒有抓到重點;而打擊房價的奢侈稅,對於抑制房價的效果有限,財政部也針對奢侈稅只修不廢的立場,預計在九月又要提出修正草案;而行政院在五月底召開記者會,聲勢浩大公布的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被質疑是否是空有口號無實際效果,如今有哪一位政務官出來說明目前政策是否有修正的方向或事後續執行的效果。

政務官對於政策的制定與推行,應該是要針對短、中、長期所能造成的效果與影響去做評估,以創造人民的福祉、促進國家的發展當作信念,完善的規劃政策,絕不能抱持著這種「先求有再求好」的心態,這樣做不免會讓人有應付人民、敷衍了事的質疑。除此之外,也有浪費行政資源的疑慮,「只求有」制定出政策,但為了「再求好」,政策又變來變去,讓各級行政單位疲於奔命,下場如同許多台灣的蚊子館一樣,都是事前沒有規劃完善、評估正確,「只求有再求好」的政策所造成的。

以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政策就如同投入的變數,而政策的效果即是產出,投入與產出之間,是有效果性、效率性、相關性、趨勢性,如果今日我們所投入的變數選擇是錯誤的,那麼所產出的政策效果就不會好,接著只是一直在浪費時間與資源,去調整與改變我們的投入變數與政策方向,所以說掌握與制定國家重要政策的人,絕不可有「 只求有再求好」的心態。

(作者為東吳大學商學院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