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核電公投的省思--尋找三萬零六十八個勇敢的台灣人

■洪雯倩

前言:相傳,在西方的遠古之時,蠻荒未開之際,有一隻大海怪住在汪洋之中,而舊約聖經裡,將之稱為「雷維坦」(Leviathan)。這隻海怪,後來化身為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1588-1679)著書中的引諭,專門用來形容:象徵擁有絕對統治權及無上權威的國家機制。

在「雷維坦」(Leviathan) 一書中,霍布斯認為,人,在進入社會化,也就是進入文明化的生活以前,是處於一種原始的狀態中,而這類的「原始、自然人」,必遵循著最基本的一條生物法則來行事,意即:用盡一切手段保存自己的生命與存在。如此一來,人類為了求利、求名、求安全,必進入「每一個人對每一個人 - 甚至萬人對萬人的戰爭當中」,人的生活將因而孤獨、貧困、卑劣、殘忍而短壽。

打敗海怪Leviathan的人民

一九七八年的奧地利總理,焦頭爛額了。這位相貌端重,體態微凸的總理克萊斯基(Bruno Kreisky),自一九七○年至一九八三年,是實施內閣制奧地利的一國之首。不過,在一九七八年那年,他如坐針氈,為輿論所困,因為當時,奧地利正因為核電廠該運作與否,沸騰不已。

山之巔,水之湄的國度。二百四十九年前,這裡誕生了莫札特;二百一十三年前,貝多芬來到了維也納落腳,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城市了;而一百七十七年前,當舒伯特嚥下最後一口氣時,他要求能葬在貝多芬身旁。

而在二十七年前,有一百六十多萬勇敢的奧地利人民,在該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民公投中,以些微的票數,否決了第一座核電廠的啟動與運作,也就是說:這個中立國的人民決定,將一座已經「完全竣工」的核電廠,毫不啟用地令之置於廢墟狀態。那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月五日。

在六○、七○年代,世界各國似乎都不約而同的,陸續發現了核能發電的優點與「好處」 - 乾淨、俐落、符合經濟效益,進而汲汲搶先研發、利用,這似乎是人類最具前瞻性與自豪的一刻,頂尖科技,掌握於股掌之間,充滿信心的打算將核能運用於民生用途,且不惜一切代價。而如果要在這素以音樂傳統著稱的國度,蓋上一座核能發電廠,那,不僅是奧國戰後國力復甦的表徵,更是成為進步的同意代名詞,至於核能發電不可或缺,所需要的冷卻用水,要從何處引取呢?處於歐洲中心的內陸國,有的是綿延高聳的阿爾卑斯山脈,但四面皆不環海,總不能黃河之水天上來吧?不要緊,藍色的多瑙河不是流貫整個奧地利嗎?於是,一個名不見經傳,叫做慈芠特 (Zwentendorf)的田野小村落,就被命中目標,成為奧地利政府眼中,舉國第一座核電廠的預定地。原因不外:小村落沿著多瑙河,取用水源方便,而且距離首都維也納僅區區三十公里。

七○年代期間,在奧地利政府的發電經濟藍圖中,尚不止要蓋慈芠特村這一座核電廠,第二座在蠢蠢欲動,甚至第三座則在醞釀中。當時的執政黨與反對黨,皆大力鼎持這項計畫,朝野共識契合,合作無間,建造工程勢如破竹。而在這背後,則須有大量的政治宣傳,來強調核電廠的必要性與合理性。因為,能源開發不就等於「經濟成長嗎」?而經濟成長,更代表著「優渥豐裕」的生活遠景。文宣條理分明、斬釘截鐵的告訴我們:「核電廠」與「經濟成長」與「未來就業市場」工作的保障,是同意代名詞,無庸置疑。

慈芠特村的核電廠趁著黑夜,快速成長著,一日比一日更完備、更具規模。一直到七、八年後,該地居民才慢慢發現,自己的家園似乎被一種不確定感的氣氛所籠罩,他們慢慢的聽聞了越來越多有關於核能發電的事情,知識與常識散播的速度, 隨著大眾媒體的普及度,成正比成長;但一切擁核的文宣,以居高臨下的態度告訴人民:你們的質疑等於對先進科技的無知。這是標準答案。

「雷維坦 - Leviathan」,這隻昔日聖經的海怪,此時,似乎緩緩浮現。 

(上篇,明日續)

(作者洪雯倩╱維也納音樂大學音樂哲學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