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到底是搞農業還是公文作業?

◎ 李武忠

儘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提出以「新價值鏈農業」取代「生產型農業」主張,業界擔心又是另一個口號,不是沒有原因。

政府要發展精緻農業、生技產業、休閒農業等,不是光靠嘴巴講講,它必須要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讓農民有所依循;有了目標後,還要有完整的執行方案,包括法規、資金、技術、資訊、市場等;這些都需要迅速明確入法,以及時間、人員、經費的充分配合。對此,政府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台灣農業在少部份項目確實有優勢,如︰蝴蝶蘭、石斑魚、毛豆、香蕉、茶葉、烏魚子等,但數量有限,使得去年農產品出口值只有五○.六億美元。問題出在︰一、我們對目標市場的了解不夠,包括該地區的法規、檢驗檢疫措施、消費者偏好、對價格的接受度、消費群在哪裡等。二、政府缺乏整體行銷機制。例如列為ECFA早收清單的虱目魚,因為中國對虱目魚完全陌生,不了解其食用方式;且消費習慣不同,台灣消費者偏好虱目魚肚,上海人喜歡全魚;加以虱目魚多刺、含有泥土味,當地消費者難以接受,使得去年一整年銷到中國的數量只有九百零六公噸、三百一十九萬美元,成績遠低於石斑魚。三、媒體經常報導一些經營傑出的案例,官方也經常辦理各類傑出農民選拔,但畢竟是少數,無法全面提升台灣農產品生產技術與品質。四、台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優良品種大量外流,已嚴重影響台灣農業的競爭優勢。畢竟新技術、新品種等研發,需要龐大的經費以及相當長的時間,絕對不是如官員所說,台灣農業不會因為技術輸出而垮掉,保守不動才更危險的駝鳥心態。五、過度傾向中國市場。中國基於政治等目的,在許多方面給予台灣優惠,包括:零關稅、綠色通道、政策性採購等,讓兩岸農產品貿易額非常亮眼,二○一二年兩岸農產品貿易逆差降為○.三八億美元。目前中國已成為台灣第二大農產品外銷市場,但相對的,台灣全球農產品貿易逆差卻擴大達九十五.五億美元。

這些問題不先解決,別奢談台灣農業的未來!

(作者為大學兼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